第1个回答 2010-01-15
所谓的道德.....
我本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是孩提时就已熟记在心的六个字,《三字经》迄今为止我只记得这六个字,它经常成为回忆童年生活的开篇语句,是学古人摇头晃脑的唱词。
王蒙先生的《老子十八讲》出版了,封面的一段话意味深长,先生说:“我深深体会到,把一些抽象的哲学道理讲明白,讲亲切,讲的易于接受,远远比它们讲高深要有趣的多,也困难的多。”笔者年方二十,尚无阅历可言,但是在此斗胆借用古今中外大家们的思想精髓,来做一道证明题,一道困惑本人已久的关于‘善’的证明题。
一
人类是这个星球上迄今为止最为聪明,最为高级的物种,我们位居食物链最顶层,是世界的主宰。我们说自己善良,是因为我们互相照顾、互相爱恋并为彼此流泪。我们说自己善良,然而有很多令人恐惧的事情都是由这个星球上最聪明,最高级的物种所为,我们也是这个星球上最残忍的物种,这就是我们的矛盾所在!
我们与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什么呢?科学家对行为的研究越深入,我们越难以自负地认为自己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智慧生物。我们说自己是唯一会使用语言的物种,而猩猩却掌握了手语。我们又说自己是唯一使用工具的物种,而猴子会用石头砸开坚果的壳,或者用木棍捣开白蚁的洞穴。
那么使我们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东西是什么呢?我想是我们高度发达的道德感区别开其他物种!道德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思想的精髓!
二
道德也许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但或许又不难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如身为老师要有‘师德’,身为医生要有 ‘医德’,身为官员要有‘为官之道’等诸如此类。我想,把道德拆开来解析会比较容易一些。
那么,何为‘道’,何为‘德’呢?
我们查阅历史就会知道,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道’和‘德’这两个字,只不过在最初它们是被分开使用的,很多人都读过孔子的《论语》,你会发现里面用‘道’与‘德’的地方很多,分别用过60多处和38处,可是同时你会发现,它们一次也没有被联用。
‘道’最早在古代文献中原指道路,借用来表示事物的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法则和宇宙万物的本质。而提到‘道’就不得不说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我们从字面可以理解成: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如果再深入理解,你会看出老子的‘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道’与‘无’为同意,‘道’成为一种精神实体存在宇宙万物之中而没有任何的规定形态,说明白些,就是我们知道的‘纯天然’的意思,所以老子提出来了‘无为’的概念,意思就是顺其自然。当然了,我们想知道的如‘为官之道’与‘盗亦有道’中的‘道’是不是老子所言的‘道’?难道说衙门里的老爷和江湖上的江洋大盗也想拥有这玄之又玄的玄窍门来打开众妙之门以博得更高的官爵和更多的财宝?这尚且是玩笑话,我们接着往下说。
万物为道所生,这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中国的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皆有一种无形的存在者所生,这无形的存在者,有人认为是天,也有人认为是气,而老子认为是道,所以在《道德经》的第40章和42章分别有这两段:“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试着理解第二段话,所谓‘道生一’,‘一’是什么呢?这个‘一’其实就是‘道’本身,意思就是自己产生自己。‘一生二’更好理解了,意思就是道产生阴阳二气,依此类推,‘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就是阴阳二气融合之后产生天下万物,时间开始运转,生命开始轮回。
经以上所诉,我想可以初略理解‘道’的概念了,同时我也认为,既然有‘万物为道所生’,那么就应有‘万物之中皆有道’,我想找个更恰当的、更容易理解的比喻来说明,最后发现王蒙先生的说法最为适合,先生的理解是:道是世界与人生的主心骨。这样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把‘道’定义那么大呢?我想最起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的,我们每天为生计奔波还要把宇宙万物放在脑子里来慢慢体会,我想这不现实,也不适用,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道’,无论你是什么国籍、什么肤色、什么职业,也无论你在这个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你都拥有属于你自己的‘道’,它涵盖了我们的理想与目标、希望与寄托,它是我们努力的源泉,是我们人生的方向。当然了,必然是正确的‘道’方可为‘道’,我们上文所说的‘盗亦有道’就是个例子,我们不赞成‘盗’,但是‘盗亦有道’却得到赞成,我想这就很有趣了,一个人可能迫于生计走投无路,顶住社会舆论压力成为江洋大盗,人们在对此人彻底失望之后发现,此人并非人性尽失,最起码知道什么该盗,什么不该盗,有最基本的准则。人们在另一个层面上给出了‘盗亦有道’的概念,就是不可人性缺失,要有善。《道德经》第八章描写的‘善’,是我最为喜欢句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另一句话与此段如出一辙:‘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虽然两句话的解析意思不同,但是都透露出一个概念,就是‘善近于道’和‘善与道同在’。
老子开创了‘道’,而在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同样有一位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伟大思想家在思考宇宙的本质,他就是柏拉图,在柏拉图看来,宇宙的本源是精神性的理念,宇宙在本质上是一个合乎理性的精神体系。精神、理性是崇高的,感觉物质是卑下的东西。因此,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对物质欲望的满足,并不是常人所谓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必是善的。柏拉图提出了‘理念’,我想这与老子‘道’是同一个概念,虽隔着地球两面,两种文明培育出的思想却有了交集。与此同时,我发现有趣的一点,就是对‘善’的理解上,老子与柏拉图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后者在其著作《理想国》的第七章中就对‘善’有着生动的比喻,他将太阳比作‘善’的理念,并且加以定义:“它的确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 无论是将‘善’比作水或是太阳,我想都很恰当,水与太阳皆与生命息息相关,二者缺一不可,也更突显了‘善’的重要性。
文章进行至此,我的证明终于有些眉目,我认为‘善’不仅是近于‘道’、不仅是与‘道’同在,更是‘道’的基础。
三
苏东坡喜与佛印斗禅,有一次他问佛印:“我像什么?”佛印恭敬地回答:“学士像尊佛。”东坡喜在心头。佛印也问:“那我像什么?”东坡玩笑道:“你像一堆牛屎。”佛印微微一笑,继续打坐念经。东坡洋洋自得,向苏小妹自夸斗禅取胜,苏小妹笑道:“哥哥输惨了,世界本无别,你心中有佛,所见皆佛。你心中有屎,所见皆屎。可见佛印比你修行高。”东坡惭愧。
我们很多时候都像故事里的苏东坡一样,把别人看成一堆牛屎,而忽略自己那洋洋自得的嘴脸才更像牛屎。其实别人如何看待你,都取决于你如何去看待对方,‘平等’这个词在我们眼中往往都倾斜于自己这一边,并且我们给自己很多理由来这么做,所以我认为有‘道’者未必有‘德’,‘德’是需要日积月累才可体现出来的,我们老百姓有时候对一些丧失理智的人都这样训斥:“你积点德吧。”关键就在这‘积’字上面,李白有一名言: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更加说明‘德’为之不易。
《论语》曾记:“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由此可见,孔子的德是有原则的,姑息养奸不是厚德,无力载物。唯讲求原则的仁爱之心,方可修德、养德。扭曲的心态,是伪德。孔子的德是以‘仁义’为基本的,同时也是孔子的最高境界,其‘仁’,指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尤其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成为了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这此准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的‘仁’涵义很广,但不包括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是小恩小惠的妇人之仁,其核心是‘爱人’。
我们从另一个更简单的角度来理解‘仁’,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与人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究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与友爱,与孔子的‘仁’并不相悖,虽然缺少了‘仁人志士’的豪迈,但是却贴近了生活,比如说我们平常说一个人很‘仁义’,就不同于‘有杀生以成仁’中‘仁义’的概念,我们所说的 ‘仁义’,其实就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友爱,有着善良的一面。
东汉的刘熙在《释文》中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更明确地说:“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也就是说,“德”表示在认识和实行了“道”之后有所得,一方面,“外得于人”,即“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另一方面“内得于己”,即“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在我看来,“德”比“道”难为之,因为“德”是“道”的表现,那么道德的合用,我想也是谆从了先“道”而后“德”,虽然古时与现今的“道德”解释有些不同,但有着共同的本质。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道德”呢?或者说,怎样才能做到有“道德”呢?《荀子》中有这么一段,我想可以作为其中的一则答案:“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之道德之极。”我们从这后两句看到: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四
如果说以上文字落入了传统的限制,我想也没什么,至少我寻找到了“善”的重要所在,而时至近代,在一番浩大的社会变革之后,思想的变革更突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我想这里不得不提的,有两个人的名字:尼采与鲁迅。
鲁迅批判的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而尼采批判的是却是整个欧洲人都膜拜的基督教,在我看来,两者都是勇士。但鲁迅却远没有尼采那样狂,或许这是两方水土养育了不同性格的缘故,我想这主要的,则是大环境的不同,鲁迅必须作真的战士,提防着反动势力的刀枪,而尼采没有这样的逼迫,他大可在清晨无忧无虑的散步。
虽然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讽刺过尼采的以太阳自诩,但我还是认为尼采是一个太阳,他对病态的旧道德的批判之深与鲁迅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反有过之而不及。
基督教是刽子手的形而上学。尼采语。
尼采的道德观完全颠覆了所有人心目中的本来理所应当的道德观。道德即不道德,尼采这样呐喊。在尼采看来,道德即习俗。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谁不遵从习俗,谁就是不道德的。道德就是对任何可能习俗的服从,服从成为道德的体现。
这样看来,也就是哪里不存在传统,就不存在习俗,这样也就无道德可遵从。比如说远古的人类,刚刚会直立行走,无所谓传统,也就无所谓习俗,所以就不存在道德问题。我们不难看出,自由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人,因为无论在什么事情上,自由的人都依靠自己而不依靠传统,自由的人的行动不是传统使然的,而是出于利于自身的动机,这样他就应该被称为不道德的,道德在此时成为一中无法理解的力量,比如说哥白尼被罗马教廷烧死在罗马广场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罗马教廷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强烈伤害了群体的利益,违背了社会一贯的习俗,他就必须遭受惩罚,在他被烧死的瞬间,整个社会产生了一种报复的快感,必须要惩罚这样所谓的自由,不然的话,习俗还算什么习俗,道德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尼采振臂高呼,要将道德这根毒草连根拔起,解放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我想尼采对道德的否定与其说是不道德的,不如说是另一层面上的‘道德’。尼采这种思想无疑是积极的,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存在的一些贪欲与虚伪来说,尼采无疑是狠狠地扇了它一个耳光,我想说,扇的漂亮!
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批判异常深刻,从其作品就可以看出,一般对角色都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他希望能够唤醒当时中国的民众,改变国人受人欺辱的现状,这也是为什么他弃医从文的初衷,我本人作为一名医学生,对先生这样的决定非常佩服与赞叹,可是先生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道路,对于改变现实既失望又痛心。我想鲁迅与尼采一样,不仅仅是批判传统与旧制,更多的则是对于人性本身的呼唤,我想这也是每个时代的思想家所共有的,对人性的追寻与探知。
五
古今中外绕了这么一个大圈子,我想我的求证是成功的,是值得的,无论是从道家鼻祖——老子到维新志士——康有为,还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到近代的达尔文,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思想解放与解放人的天性!而人的天性不正就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么。善良不仅要善待他人,更要善待自己,善待世间一切事物。
思想家们几千年来的哲学理论看似深不可测,似乎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遥不可及,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与渴望,这是人类特有的天性,它们植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痴迷,这些哲学理论或许不会直接带领我们追寻到它们,但它会是你黑夜迷路时的一束光,指引你前进的方向,使你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灵光一现,或是从虚与委蛇的应酬中抽出身来,哪怕是很少的时间,我想,这已足够。
第2个回答 2020-02-28
天地开,万物生。览沧桑,人为灵。讲修身,重启蒙。德为本,教先行。正衣冠,习礼仪。
爱劳动,擅自理。盘中餐,身禹治水,三逾家。范仲淹,忧天下。秋瑾女,碧血花。方志敏,爱中华。上衣。来不易,知珍惜。父母爱,情依依。寸草心,反哺义。
师者贤,育桃李。金坛情,永铭记。闻鸡舞,共勉励。同窗谊,莫相欺。结挚友,文过喜。
管鲍交,得知己。蔺相如,识大体。汉振宇,浩受杨,吕蒙正,称雅量。王铁人,创业成。
甘奉献,蒋筑英。焦裕禄,兰考情。。。。。。。。。郑和传,播友情。耀乾坤,我文明。
立后世,争光荣。
第3个回答 2010-01-21
父母爱,情依依
寸草心,返哺育
师者贤,渝桃李
我也再找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