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岸边流传的神话故事

就写名字就可以了,内种耳熟能详的就行。

1、巫山神女

远古时代,瑶池宫里住着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瑶姬。她在紫清阙里,向三元仙君学得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生性好动,那里耐得住仙宫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终于带着待从,悄悄地离开了仙宫,遨游东海。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暴风狂涛,给人间造成严重的灾难时,便出东海腾云西去。

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千峰万岭,阅尽人间奇景,好不欢快。岂料来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却见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民。瑶姬大怒,她决心替人间除龙消灾。于是,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

待到风平浪静,十二条蛟龙的尸体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园、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为着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当即从黄河来到长江。然而,山势这般高,水势这般急,采用开山疏水之法,谈何容易。正当夏禹焦急万分的时候,瑶姬为夏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乃唤来黄摩、童津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助夏禹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瑶姬致谢。上得山来,只见眼前一块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会,青石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继而又形成团团青云,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飞翔于山峦峡谷之间……夏禹正在纳闷,美丽动人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边说边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送给夏禹。水患虽已治理,瑶姬并未离去,她仍然屹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

年复一年,她忘记了西天,也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待从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士,静静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地区流传甚广,其说不一,古代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目中"神女"尊称她为"妙用真人",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2、大禹治水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3、长江与黄河

远古时,在须弥山外的青涧洞里,住着青黄二条孪生龙,它们嫉恶如仇,常常与那作恶人间的东海之滨的“魍魉”作战。

有一年,人间大旱,山神土地纷纷告急天界,如来佛知道两条龙深谙人间世道,便差青黄二龙来到人间。不久,青黄二龙便查知,原来是“魍魉”二妖又在人间作怪,它让魔子魔孙分散到人间,到处放火。又用魔力让每个人心里藏一种“疠火”,互相作恶,搅乱人间清凉世界,于是很多人都崇拜它跟随它。

青黄二龙决心替人类除去恶魔,重整人间正道。他们化装成二个出家人,以治病疗邪为名祛除人的恶念心疾。相传“魍魉”二妖毒害人们,使人们患了一种怪病,只有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才能暂时缓解病痛带来的痛苦。

天界的青黄二龙看到人间的疾苦,便化装成和尚来到人间为人们送去朱砂、珍珠、海藻配置的药,经过调治,很多人恢复了良心,解除了痛苦。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奔走相告,三个月后,成千上万的病人痊愈,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人们也纷纷传说来了二位活神仙。

魍魉”听说有人破了它们的法术,于是便派手下两员干将,鳄鱼精和蛤蟆精来探听虚实。那蛤蟆精一肚子坏水,诡计多端,它和头脑简单而又凶悍的鳄鱼精扮成二个病人,来到和尚居住的地方。

蛤蟆精看到,坐在树阴下的两位和尚,头上放出青黄两道光,知道对方神通广大,于是心生一计,它告诉鳄鱼精这是俩个小毛神,不必放在心上,让鳄鱼精坐那歇息,它一个人便可以把俩个小毛神抓回去。鳄鱼精一听大怒,功劳不能让蛤蟆精一个人拣了。于是现了原形,张开铡刀般的大嘴直扑两个和尚。

两位和尚早知是两个妖精来了,不动声色,见鳄鱼精忽现原形直扑过来,其中一位对准鳄鱼精打出一个弹子大小的龙珠,一下便把它打翻在地。鳄鱼精见势不妙翻身要逃,另一个和尚手一翻,便把它抓个脑浆崩裂。蛤蟆精却趁此机逃回,告诉“魍魉”是青黄二龙在拯救人们。

“魍魉”大怒,亲自带五万妖兵前来挑战,青黄二龙吩嘱所有医好的人们,隐藏起来千万不要出来,于是驾云布阵,在空中迎战“魍魉”。

青黄二龙各施法力,与妖兵大战了七天七夜。“魍魉”二魔眼见自己的妖兵越来越少,不甘失败,于是商量了一个歹毒的主意,“魍魉”二魔各施妖法将自己的妖兵分南北排成两条长蛇似的火龙阵,缓缓向中间挤来,所到之处,万物化为焦土,它们妄图把青黄二龙和人们烧为灰烬。

青黄二龙已经和妖兵苦战几天几夜,身疲力竭,当他们看到“魍魉”二魔的险恶用心时, 不顾安危,化成青黄两条冰凉的大河,分别迎着两条火龙而去。

当它们与“火龙”接触时,水火相遇,激起巨大的旋涡,将妖兵纷纷卷入河中。三天三夜后,两条“大龙”用他们巨大的身躯渐渐地把“火龙”压在身体下。消灭了恶魔,两条大龙也耗尽了元气,渐渐嵌入地下,形成了现在的长江与黄河。

直到今天,长江和黄河两岸的炎黄子孙,仍靠江河的养育,生生不息地繁衍着。

4、长江的由来

相传几万年前,人们还过着披树叶、吃野果的生活。好些人同住在一起,没有房子,只在树上搭个窝。那时候,还不知道种地人们整天东奔西走,打猎捕鱼过日子。后来,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一只大乌,落下来象座山,光这腿就有一二十丈高,飞起来翅膀一展,象阴了天。老虎、豹子、大象、蛇它都吃,找不到野兽就吃人。嘴巴含住个人,头颈一伸,就咽了。

自从来了这只大鸟,人们不能安生了,老是搬来搬去躲大鸟。大鸟越来越凶,天天吃人。又过了好多好多年,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这一天,大家围着火堆在烧野兽吃,一阵天阴,大鸟飞来了。人们一惊,知道又要遭殃了。谁知大鸟看见火,一抖身,慌里慌张飞走了。人们发现大鸟怕火。

这一来,有办法了,人们决心赶跑这只大鸟。于是聚集了好多人,点起火把追赶。大鸟见眼前成了火海,吓得飞起就跑。人们紧紧迫赶,超追越近,大鸟翅路用劲一扇,呼的一阵狂风,飞沙走石,火被刮灭了。大鸟一阵高兴,又吃了许多人。人们吃了一次亏,就又生了一个办法,找来许多红颜色的东西,顶在头上,远远一看,象是火,来吓唬大鸟。

大鸟使着劲扇翅膀,“火”刮不灭,它害怕了,就没命地飞跑。人们喊着追着,从高山到海边,从海边到中原,不知追赶了多少天,把大鸟累坏了。这天,大鸟飞到现在的青海境内,实在飞不动了,落下来喘喘气,可一下人们追上来了。大鸟一展翅膀,混身酸疼,飞不起来了。眼看就要被人捉住,大鸟急忙下了个蛋,那蛋见风就大,顷刻象山一样,挡住了人们的去路。

人们拿来斧子、凿子、锤子,叮叮当当凿乌蛋,三天三夜没有停手。鸟蛋终于裂了缝,大鸟又气又累又怕,一伸腿就死了。大鸟伸腿死的时候,蹬住了鸟蛋,这边人们又正下死命凿打,两边一用力,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鸟蛋崩开了。大鸟的蛋一崩,蛋清哗地流出来,向西滚滚而去;接着涌出蛋黄,向东流去。向西流去的蛋清成了长江;向东流去的蛋黄就成了黄河。

5、活了一百零三岁的胡老爷子

民国时期,采金行当里最有名的手艺人莫过于胡三太保了。他的原名叫做胡太原,只是因为深通采金古法,做过几单子大买卖,又加上机辨无双,口若悬河,便聚集了一帮地痞流氓,成了人多势众,亦匪亦盗的采金门派之一,江湖上便尊称他为胡三太保了。

传说早年间,他带人在湖南资水一片采金,寻到了一处无名金矿的附近。摸索了三日,在江底的一处寺庙遗迹的佛像下面,发现了一个这个重达三公斤的狗头金。这块狗头金的形象出奇的诡异,像极了一块令牌,中间是一个被处以极刑的女子,两行红色的锈迹从两颊滑落,表情痛苦,看起来怨气十足。尤其是令牌的下面,天然的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死’字,令人胆颤心惊。

当时,湖北的一位的破衣烂衫的老道前来,当时悚然,言称这东西来历不详,原先就是被□□在古寺的大雄宝殿之下,后来长江改道,便被埋在江底的淤泥中。没想到竟被胡三太保给挖了出来,除非将其重新投掷于江底,永不见天日,不然会有大难发生。

但是胡三太保哪里肯信,便叫人把这个道人赶了出去。谁知道没过多久,胡三太保这一拨人中就有人晚上去喝酒,一夜未归。第二天就被发现死在小道上,身子都已经冰凉,脑袋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咬掉了半个,死的不能再死了。紧接着再次下水,有一个采金的老手,经验丰富,世代是做河兵出身的,在水里犹如浪里白条,能和游鱼媲美。却无缘无故的被水草缠住了脚踝,生生溺死在了长江水底,被人发现时皮肤已经被泡的发白发皱。

开始所有人都还以为是个巧合,谁知道打从这以后,总是隔三差五的出事情,后来又接二连三的死人,要不然是溺死在水里,要不然是一言不合被人捅死,甚至还有逛窑子时死在女人的肚皮上的,总而言之,死相都不太好看。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件事渐渐便传开了。

所有人都觉得心惊,都觉得就像那个老道讲的一样,前些日子从江底大雄宝殿残骸下摸到的狗头金和江底的老物件犯冲。令牌上有个‘死’字,这东西一看就很邪 乎。还有人讲,自从胡三太爷得了这块狗头金,夜半如厕的时候,总能隐隐的听到黑暗中有女人哭泣的声音,但却怎么也找不到人影。

这件事越传越邪乎,后来实在没办法了,胡三太保也害怕了,便重新派人请来那个老道,让他帮着改改风水。老道嘱咐胡三太保祭了三牲,带领一帮人给长江大王磕头谢罪。并且把那块‘死’字令重新放回到江底的佛像下,才算完事。

说来也怪,自从胡三太保按照老道的嘱咐,把狗头金放回江底,所有的怪事就断了,也没人会突然横死了,这件事被老长江里的人津津乐道,一直流传了下来。再后来,大名鼎鼎的胡三太爷就忽然宣布金盆洗手了,一直活到了一百零三岁才死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20
巫山神女
第2个回答  2013-01-16
黄帝失玄珠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三峡花椒*

  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大禹疏通了三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爷爷念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爷爷见了点头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姑娘”。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为“花椒”。

*巫山香梨*

  在大宁河的巫山一带,盛产一种香梨,又大又甜,深得人们喜爱。这香梨有一段来历。
  从前,巫峡登龙峰前的向家湾,有个勤劳忠厚的农夫,姓向,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十六、老二十五、老三十三。
  这一年,向老头突然患了重病,眼看就要不行了。他把三个儿子喊到床前,伸出自己那双又黑又瘦、布满老茧的手,问道:“你们说说,这手生来最大的用处是什么?”
  “端碗吃饭。”老大冲口而出。向老头很不满意地直摆手。
  老二说:“握拳头打架!” 向老头又摇了摇头。
  老三回答:“手生来是做活路的。”
  听了老三的回答,向老头那愁容满面的脸上,顿时流露出满意的微笑:“对了,手是用来做活路的呀!人不做活路,这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从哪儿来呢?我死之后,你们就把田产平分了,剩下一点给我作坟地。然后,各人按各人的希望和理想去做吧!你们一定要在十年之后一起到我坟墓前,让我看看。”说罢老人就死去了。
  三弟兄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料理好丧事,平分了家产,就各自安排自家的生活去了。
  老大向来有些好吃懒做,父亲去世没人管束了,就变卖了他的那份田产,把钱带上,出门游逛去了。不到一年光景,那点钱用完了。没办法,他只好到田野里,拔人家一棵萝卜,挖别人一窝红苕,拿来充饥。冬天来了,天寒地冻,坡上的庄稼都收进了仓,他就到人家家里去偷……
  老二和老大差不多,没多久,把分得的那份田产折腾光了,就去当叫化子。讨饭吃,人们见他年青力壮不劳动,却游手好闲想吃现成饭,不但不给,还往往对他呵斥一番。可他不但不改,反而抡起拳头打人,打赢了就逼着要饭吃,后来还抢老百姓的财物。
  只有老三,自从父亲死后,就在家乡勤勤恳恳地种庄稼,春播夏耕,秋收冬藏,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忙个不停,每天起早贪黑地开荒种菜,饲养家畜家禽。他还在自己田园的周围,栽满了一行行,一列列的梨树。没过几年,粮食充足、蔬菜丰盛,鸡鸭成群,牛羊满圈、梨树果实累累。
  十年很快过去了。
  这天正是向老头病死的日子,三弟兄都还没有忘记父亲临终遗言,便由各自不同的道路来到了老头儿的坟前。第一个到的是小兄弟,一来因为他家就在附近,二来两个哥哥出去十年杳无音信,他早就急着想见见他们了,所以他很早就来到了这里等候着。不多一会儿,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的大哥从一条弯弯曲曲的泥泞小道上来了,他曾因偷扒被人打跛了一只脚,走得又慢又吃力。老三见状正想前去拉他一把,忽见一个身穿紧身衣裤,背插一把单刀的汉子,自半山腰的悬岩峭壁上跳了下来。一看原来他就是二哥,脸上隐隐约约的多了一道道厮杀打斗的伤痕。
  三弟兄久别重逢,见面后自然是悲喜交集,感慨万分。彼此询问着分别后的境遇。
  不一会儿,老三的妻子挑来了九大盘、八大碗的丰盛酒筵,热情地款待两个哥哥。饭后,她又提来一大竹篮刚从自家树上摘下来的香梨,请哥哥们品尝品尝。老大、老二嘴里嚼着那又脆嫩又香甜的梨子,眼里瞧着山下那青瓦粉墙的宅院,特别是那满坡成林的香梨树,心情非常激动。他们看着老三生活这般美好,再看看自己,便情不自禁地抱着弟弟痛哭了一场,然后惭愧地跪到父亲坟前,泣不成声他说:“爹呀!这手,手……手是做啥子用的,我们这才懂得了呀!”
  老三夫妻俩请两个哥哥到家住几天,但老大、老二都谢绝了,只是每人向老三要了一大捆梨树秧苗,分别到大宁河的王家湾、黄家坝,开荒种地,植树造林,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开创新的家园。
  驰名三峡的巫山香梨,为什么至今仍然盛产于向家湾、王家湾、黄家坝等地?据说就是与他们三弟兄有关系。在那翠玉似的香梨上,你可看到都有许多金黄色的小点,人们叫它“汗斑”。相传那是种梨人的汗珠子洒在梨树上形成的,“汗斑”最大的梨,就说明种梨人为它洒下的汗水最多,味道也就最香最甜。

*云台仙子*

    大宁河的庙峡深谷,有一尊孤峰拔起、洁白如练的石峰,远远望去,好象一位仙女脚踏朵朵云彩,从天空徐徐飘降;近看,遍地簇拥着灿漫的山花和一排排常青树。这石峰似少女般亭亭玉立,栩栩如生。它就是驰名宁河的“云台仙子”。
    据传,从前的云台山麓,土地肥沃,林木繁茂,花果满山,牛羊成群。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有的勤劳耕织,有的捕鱼为业,有的驾船营生,世世代代过着安稳的生活。那时候,山下人世坝,有一户姓宁的船家,老两口年过半百,却没有一男半女。一天清晨,老船夫驾着小舟出江捕鱼,只见天空金光一闪,把整个江面照得通亮。忽然,老船夫见前面一个小女孩在水中挣扎,他手忙脚乱,赶急推舟救起。老俩口象拾得宝贝似的,百般疼受这孩子,精心扶养。不知不觉,这孩子长到十五、六岁,进入妙龄,真比花朵还要好看。她那圆圆的脸颊上,一笑显露出一对深深的酒窝,身材纤细俊美,船夫们都叫她“宁妹”。
  宁妹这姑娘人品好,很勤劳,又聪慧。白天,跟着老爷爷狩猎捕鱼;晚上,伴着奶奶纺纱织麻,里里外外样样能干。由于她跟爷爷风里来,雨里去,练就一身好本领,善使铁叉,能百步中的。有一天,宁妹同几个小伙子去捕鱼,大家事先说定:谁的眼力好、最勇敢,捕来的鱼就归谁支配。结果宁妹捕了一条大鲤鱼,一个小伙子忙问:“宁妹子,你是分给大家,还是请我们到家吃呢?”宁妹“唰”的一声,把鱼甩在沙滩上,恳切地回答:“这样吧,把它宰成八份,送给村里年纪最大的爷爷和奶奶,我们谁也不吃,行吗?”大家见宁妹一片敬老之心,没有一个不赞成,当即七手八脚,把鱼分成八等份,高高兴兴地送到八个老人家里。
    巫溪庙峡一带的小伙子们,哪个不喜欢宁妹子,有事无事总要找点理由去和她接近。向宁妹子求爱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可她总是笑着不言不语。在她那明亮的眼睛里,谁也看不出有哪一个小伙子的影子在闪动。
    宁妹十六岁那年,富庶安乐的人世坝,遭到了百年罕见的水灾。从六月六日起,下了三天三夜的暴雨,房屋冲塌了,庄稼淹没了,多少船只被浪涛卷走了,宁河人的日子苦起来了,乡亲们拖儿带女住岩洞,吃树皮,熬度涝灾。水退后,村中几个有经验的老爷爷,翻山越岭,寻查四天,终于在庙峡西山头,找到了一个出水大山洞。原来洞中住着一条白孽龙,每三年要出洞发大水苦害百姓。宁老头决定为民除害,请铁匠打了两把大铁叉,带着宁妹天天操练,一晃三年过去了,六月六日这天又来了,宁老头带宁妹在洞口守了一天一夜,却未见孽龙出来。刚一回家,这家伙突然兴风作浪起来,宁老头提起铁叉,直朝孽龙奔去。宁妹因跟着爷爷守洞一天一夜未合眼,倒身上床入睡了。待她醒来时,才知道爷爷只身前往与孽龙激战了七七四十九个回合,刺伤了白龙左眼,后因人老体弱,力气耗尽,被白龙吞吃了。爷爷牺牲后,宁妹和奶奶万分悲痛,抱头痛哭了一场又一场。宁妹决心等待时机与孽龙决一死战,替爷爷报仇,为乡亲们除害,可是怎么也寻不着孽龙的影子。
  一天清晨,宁妹提着一篮鲜鱼,进巫溪城去卖,刚出山口,突然天昏地暗,眼看大雨就要来临。她急忙朝回走,一到家中,天好象要塌下来了,霎时间,雷声隆隆,狂风呼啸,闪电划破长空,只见云台山对岸的大山岩裂开一个大洞,窜出一个庞然大物,长约数丈,眼似灯宠,口如血盆,满身鳞甲,白光闪闪,窜到哪里,那里立刻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大雨倾注。瞬间,树被冲倒,房倾屋塌,山崩岩裂,洪水咆哮。面对凶龙掀起的狂涛,小孩在惊嚎,老人在叹息,谁也拿不出一个应急的主意来。正当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宁妹高声呼喊:“咱们不能坐着等死呀!常言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大家赶快上云台山啊!”
    宁妹将奶奶转移到云台山后,手持铁叉,邀上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直奔西山。这时,白龙昂着头,瞪着剩下的一只右眼,张开大口,正在“呼哈呼哈”地吞云吐雾。宁妹见状激愤满腔,即令小伙子们摆开阵势,自己紧握铁叉,直朝白龙刺去,不偏不歪,正中白龙的右眼。只见那龙痛得把脖子向后一缩,喷出一股腥臭唾液,把宁妹冲倒在地。宁妹一翻身纵跳起来,挥动铁叉又与白龙搏斗起来。那孽龙张开大口,猛扑过来,宁妹敏捷地跃在一边,举起铁叉对准孽龙咽喉,纵身猛刺,白龙把头一偏,“咔嚓”一声,铁叉扎进腮里,宁妹抽叉再刺,那受伤的白龙,痛得潜入水中,卷起一个巨漩,把宁妹冲倒了。浑身血淋淋的白龙,趁机转身仓惶躲回洞中。宁妹哪里肯放,紧紧追赶。白龙在洞中喘着粗气作怪,宁妹守在洞口不走。这时,忽见狂涛急剧上涨,小伙子们见此险情,急得连声呼喊:宁妹子快回来,快回来!密雾渐渐地遮住了人们的眼睛,浪涛吞没了呼唤。起初大家还隐隐约约地听到宁妹子的回答:“哎哎,我在这里,盯住它。”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小,只听到雷鸣和山洪的交响,以及浪涛撞击岩石的哗啦声……宁妹站立在高台上,凶龙再不敢出洞了。洪水也渐渐退去。可宁妹,她化作石柱,屹立台上,护佑着舟船安全行驶。人们瞻仰着这千姿百态的人形石柱,都说是宁妹升天了,成了云台仙子。千百年来,这云台仙子监视着白龙,使它永世不敢轻举妄动,每隔三年之夏,只能喷点叹息的唾沫,这就是人们称为“白龙过江”的奇观壮景。

  *龙门石孔*
  
  春秋时,鲁国有位能工巧匠,名叫鲁班,有一次,他外出做工,因为要带上全套的木工,石工工具,再加上随身行李,实在太重了,不便出门,就灵机一动,制作了一个木头人,让它挑行李,跟随自己。
  
  鲁班带着木头人,走遍了千山万水。这天他离开巴东,前往巫山去。鲁班在前面走,木头人在后面跟。走呀走,木头人头上的一个木楔渐渐松了,没法跟上鲁班,等鲁班发现时,木头人已掉在后面很远了。鲁班本想反转去把木头人修理一下,但是天那么热,路又那么难走,想想不准备马上去修,就在路旁观音庙门前坐下来休息。
  
  这时,正巧从巫山上走来一个背盐的人,鲁班对他说:“请大哥帮个忙,你往前面走,一定会碰上个挑着担子的汉子,见了他,不用说话,只是从担子里取出一把斧头,然后朝他头上狠狠敲几下就行了。”
  
  “啥子?”背盐人一听,简直给弄糊涂了,“你哥子不是开玩笑吧?斧子朝脑壳上敲,不要敲死人吗?”
  
  鲁班连忙笑着解释:“不会的,你只管狠狠的敲,他不是人呀!”
  
  “啊!不是人?”背盐人大吃一惊,吓的身体一晃,差一点站不住脚跌下崖去,幸巧鲁班眼明手快,一把把他拉住。可是那么一晃,背上的盐巴却掉掉江里去了。
  
  见此情形,鲁班就把制作木头人的经过告诉了背盐人,但对方听了怎么也不相信。这时,那木头人却慢吞吞的走过来了。背盐人走进一看,果然是个木头人,当下对鲁班的神工妙艺佩服得五体投地,还向他诉述了成千上万的三峡人,年年沿着大宁河穿山越岭去巫溪盐场背盐的苦境,恳求鲁班做一个给他背盐的木头人。鲁班沉思着说:“做一个木头人,只能解决你一人的困难,而不能解决成千上万三峡人的困难。干脆,我给大家修条涧槽,让巫溪的盐水顺着涧槽流到巫山来吧。”背盐人说:“好是好,只是二百二十里长的路程,不知道哪年哪月才修得成呢?”鲁班说:“这你不用着急,只需一夜就够了。”“你说啥?”背盐人又是大吃一惊。
  
  这时候,庙里的观音菩萨也忍不住插嘴说:“二百二十里长的涧槽,能一夜修成?我们神仙也办不到呀!”鲁班哈哈大笑:“不信,你敢和我比吗?”“比什么?”“我外出做工跋山涉水,需要草鞋,你能一夜间给我打一百双草鞋,我就能在一夜间修成一条涧槽,谁完不成就算谁输。”“行!”
  
  鲁班和观音菩萨说完后,一等到天黑,便各自行动起来,鲁班带领着木头人,从巫溪盐场起,在大宁河沿岸陡峭的石壁上,每隔五尺凿一个架设涧槽用的方形石孔,眼看就要凿到巫山了,这时观音的草鞋还只打了一半。观音暗想:神仙和凡人比赛,输了太丢面子了!可现在有什么办法呢?她越想越急,越急越手忙脚乱,最后耍起赖皮了。她摘下胸前一个大佛珠,向天空一抛,那佛珠光芒四射,象初升的太阳,冉冉上升。座落在南陵山上南陵观中的石鸡,误以为天亮了,便“喔喔喔”地叫起来,引得周围附近的公鸡也叫个不停。
  
  这时,鲁班正在为涧槽即将完工而高兴,忽听得远外传来公鸡的报晓声,想到有言在先,只好停工不干,其实,鲁班并不在乎个人的输赢,一夜完不成,还可接着再干嘛。可惜的是,天亮后,接到鲁国国君的来信,说有十万火急的事情,命他立即回国,不准停留片刻,鲁班只得依依不舍地与背盐人告别。
  
  鲁班人虽走了,却与山崖上的方形石孔一样,永远刻在三峡人民的心上,后来人们把这方形石孔称为“龙门石孔”。
~~~~~~~~~~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1-17
滴翠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