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文言文翻译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日:“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日:“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日:“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遏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日:“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日:“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成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日:“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竞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日:“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我有几个点不太同意楼上,稍微改下:
高允,字伯恭,是渤海人。很早就没有了父亲,少年老成,有非凡的气度。清河的崔玄伯见到以后认为他有奇异的才华,赞叹说:‘高家的孩子德行深藏,才华外露,必成大器,只怕我是见不到他那(成大器的)时候了。高允十来岁,因为祖父过世了便回了渤海,把家产都让给二弟,自己遁入空门,法号法净。但不久之后就还俗了。他生性喜爱学习,用挑子挑着书不远千里去求学,终于学有所成,精通经、史,天文、易术、数,尤其喜欢《春秋公羊传》。
世祖让高允和自己讨论刑罚政事,他的意见都非常符合世祖心意。有一次世祖问他:“政事千头万绪,哪一样是最先要做的呢?”当时朝廷禁止开垦良田,京城之中又有很多人终日游玩,不事生产,高允回答说:“我小时候地位低下,只知道种地的事,请让我谈谈农业生产。古人说:‘方圆一里的地上应开垦农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是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种,则亩产量提高三斗,反之则减产三斗。方圆百里之地的增减量是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何况是整个天下!如果朝廷和民间粮食都有存粮,即使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世祖认为他说的很对,于是解除了田禁,把粮田全都授予人民。
辽东公翟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这件事被人发觉了。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首呢,还是隐瞒 ?”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如果能表明自己的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黑子认为崔览等人和自己亲近,反而对高允怨怒,说:“按你说法,是诱骗我去死,还不如不直说呢!”于是和高允继绝了关系。黑子因为不诚实回答皇上而终被世祖疏远了,后来获罪被杀。

给事中郭善明,性情擅于投机取巧,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高允劝谏说:“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现在建国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远近之风景奇观的壮丽殿堂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古人有句话:“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因为他而受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她而受寒。何况几万人呢?那荒废损耗的数量已经很多了!从古人的道理来推断,有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一定会是这种结果。希望君主圣明,再三思量。”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8
高允,字伯恭,是渤海人氏。小时候是孤儿,有些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很是惊讶,感叹地说:‘高家的孩子德行深藏,才华外露,必成大器,只怕我是见不到他成大器的时候了。高允十来岁,因为祖父死了便回了渤海,把家产都让给二弟,自己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法净。只是时间不长又还俗了。他生性喜爱学习,用挑子挑着书不远千里求学,终于学有所成,精通经史天文术数,特别喜欢《春秋公羊传》。
世祖让高允参与政事,他所发的意见都很合世祖心意。有一次世祖问他:“政事千头万绪,事务繁多,哪一样该放在先头呢?”当时朝廷禁止开垦良田,京城之中又有很多人终日游玩,不事生产,高允回答说:“我小时候地位低下,只知道种地的事,请让我谈谈农业生产。古人说:‘方圆一里的地上应开垦农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是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种,则亩产量提升三斗,反之则减产三斗。方圆百里之地的增产或减产量是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何况整个天下!如果朝廷和民间粮食都有存粮,即使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世祖认为他说的很对,于是解除了田禁,把粮田全部分给人民。
辽东公翟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被发觉。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首呢,还是隐瞒 ?”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这又能表明自己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黑子认为崔览等人和自己亲近,反而对高允怨怒,说:“按你说法,是诱骗我去死,你多么不正派啊 !”于是和高允继绝了关系。黑子因为不老实回答皇上被世祖疏远了,后来终于获罪被杀。

给事中郭善明,性情奸诈,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高允劝谏说:“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现在建国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远近之风景奇观的壮丽殿堂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古人有句话:“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受他的饥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她而受饥寒。况且几万人,那荒废损耗的数量,也就很多了。用古人的道理来推论,有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是这种结果。这的确是圣明的君主应该考虑的。”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第2个回答  2020-05-02
第3个回答  2010-01-17
这个...参考书上会有吧...
第4个回答  2010-01-17
dapigu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