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第三段议论的中心中是?有三个

游褒禅山记 第三段议论的中心中是?有三个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8
首先通过古人的事例来引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后通过3种人的事例来引出自己的结论
1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只有具备志 力 物 才能到达目的,然而只要尽吾志,可以无悔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