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的意思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和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作者在这句话中也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释义: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扩展资料
诗词典故
范仲淹少年时代家境贫寒,常常只能吃到稀粥和咸菜,但他很有志气,发愤自学,慨然有志于天下。每当议论到天下大事,总是慷慨激昂,奋不顾身。他刚直不阿,办事负责,不因个人利害关系而改变。
宋仁宗统治期间,江淮、东京一带大旱,百姓饥馑困苦不堪。这时范仲淹是右司谏,他向当朝皇帝仁宗要求派官吏去救灾。仁宗只顾在宫中宴饮作乐,不予理睬。范仲淹质问皇帝:“陛下要是半天不吃喝,那是什么滋味?眼前有好几路地面遭灾缺粮,怎能置之不理,不加抚恤?”仁宗被问的答不上来,只得派他去赈济百姓。
作为北宋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他很为之担忧。认为必须改革。天圣九年,还仅仅是一个监楚州粮料小官的范仲淹,就向朝廷上了一份长达万言的《上执政书》要求从六个方面改革,但由于当权者是些困循守旧混日子的人,因此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景祐三年,他又弹劾守旧派宰相吕夷简,指责朝廷,结果被扣上“越职言事”的罪名,并遭贬,虽然如此,但他毫不在意,依然不断直谏。
三年后复职,又担任对付西夏的军事重任,路过京师时,宋仁宗劝他同吕夷简破除前憾。范仲淹郑重地说:“我从前议论的是国家大事,同吕夷简并无芥蒂。”后来,范仲淹和吕夷简两人关系果然和好如初。
西北局势稳定,宋朝内部矛盾继续加重,官僚机构庞大、臃肿,军队不断增加,财政发生危机,人民的反抗越来越激烈。而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旧派腐败无能,束手无策。
1043年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他联合富弼、欧阳修等提出择长官、均公田、修武备、减徭役、兴水利等10条建议,其中大部分主张为仁宗采用,以诏书形式颁发全国施行。
“新政”着重于改进吏治,限制大官僚的特权,遭到大官僚和守旧官吏的反对,以致“新政”仅施行一年,就因守旧派的围攻和仁宗的动摇而失败。他被罢职,出任陕西四路安抚使,再次防御西夏。
庆历六年贬官邓州时,虽已离开朝廷,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他以千钧之力,写下了平生几起几落而始终不渝的信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