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经历了多少年后,新的封建制度才在各国确立起来???

如题所述

小时候看的商鞅变法的故事,现在模模糊糊只记得要打倒“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书中经常经常写到变革力量和旧贵族的唇枪舌辩,呵呵 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生产

商鞅变法
商鞅(约前390~前338)原是卫国贵族的后裔,姓公孙,名鞅,又称卫鞅,因变法有功被秦国封於商(今陕西商县东南)。鞅自幼好刑名之学,曾投於魏相公叔痤手下,公叔痤在临死前他推荐给魏王,但不受器重。后商鞅带李悝之《法经》西行入秦,不久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
商鞅赏罚要分明,为了取信於民”徒木立信〃,从此以后,商鞅执法如山便传开了,政府因此建立的威信。
秦孝公三年(前359年)和十二年(前350年),商鞅两次变法。变法的内容主要有:
1.组织保甲实行连坐法:将境内人民都登记在户籍薄上,以”五家为保,十家相连〃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其他各家如不举发一并有罪,使民众的组织更严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和管理。
2.提倡军功,禁止私门:商鞅将爵位分为二十级,有军功者,依等级受爵,即使是宗室,没有军功也不绶予爵位;虽富有,没有军功也不能尊荣。另外规定私斗者,要按情节轻重受罚。如此,使得人民不敢内斗,却勇於在对外战争中立功,使国家兵力强大起来。
3.鼓励耕织、奖励生产: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使粮食和布帛超过一般产量的,可以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而从事工商业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罚做公家奴隶。另外又规定一户人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就必须各自独立门户,否则得加倍纳税。
4.废封建,开阡陌:废除以前井田的封疆界限,鼓励人民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可以买卖,而政府则按土地徵税。
5.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合并乡村城镇为县,全国统一规划设置四十一县,每县设令和丞,由国君任免。
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人们从此努力从事耕织,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很快强大起来,为秦国向东发展和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此外,商鞅也统一全国度量衡,并制定秦国法律,公布实施。商鞅的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得到全面革新,国势蒸蒸日上。

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后果

商鞅在秦变法前后共二十一年,“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是,那些受到打击、惩治的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却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秦惠公即位,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均见《史记·商君列传》),而被秦兵车裂于彤(陕西华县西南)。

商鞅虽然被杀,但是他的变法成果仍然沿续不变,终于使秦走上日益强大的道路。比如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基础上修订补充而成的;商鞅统一度量衡时定下的标准,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后的秦始皇还在沿用着。正如王充所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即奠定了其后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商鞅的变法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自此法家思想就一直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反映商鞅思想的《商君书》中,不但言“法”①,而且也涉及到了“势”和“数”②的讨论,并且针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争论。“势”和“数”的观念,是国君有了独立的主权和“独制”①之权才会产生的,即是“变法”之后所产生的新观念。这些新观念,对于封建制的发展和巩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辞,有凿颠、抽胁、镬烹之刑”(《汉书·刑法志》)等严刑峻法,特别是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但没有排斥和废除奴隶制,而把奴隶的剥削用来作为封建剥削的补充,这是剥削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当时除了有家奴的存在,还有官奴制度,商鞅就行“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的政策,《史记·索隐》谓:“以言懈怠不事事之人而贫者,则纠举而收录其妻子,没为官奴婢”。秦律中屡次言及“隶臣”、“隶妾”,其实也是官奴婢。《周礼·秋官·司厉》职又说:“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郑司农云:“谓坐为盗贼而为奴者,输于罪隶、舂人、槁人之官也。由是观之,今之为奴婢,古之罪人也”②。官奴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打仗时的不能死战者,如“不死者归,以为隶臣”(《秦律杂抄》)。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各国变法的不彻底,因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奴隶制残余一直残存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29
商鞅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9-29
468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