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18
王羲之是东晋时的杰出书法家,他兼采众长,首创雄逸妍美的“天下第一”行书体,被后世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照着练。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迎来黎明,送走黄昏,用完了多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少的笔头。他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习书法十分专心刻苦。一天,他正在书房练字,书童送来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吃,他头也不抬,继续挥笔疾书。后来,夫人来到书房看他,只见他拿了块蘸了墨汁的馍馍正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他吃馍时,眼看的是字,心里想的是字,就错把墨汁当蒜泥了。夫人见此情景,禁不住笑出声来,而他却连声夸道:“蒜泥好吃,蒜泥好吃……”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抒发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喜欢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开始学书法,师承其父。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笔握得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这个孩子将来也比有大名气。”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毛笔掉落在扇上,把扇子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就势挥毫,一只小牛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扇面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慢慢滋长了骄傲情绪。王羲之见此情景,心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但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五年。五年后当他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时,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儿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王羲之才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并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五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你练字磨尽了三缸水,只有这一点最像你父亲。”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后深受鼓舞,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和其父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法界的“二王”。
第2个回答  2013-11-18
王之涣练字,用了18缸水
第3个回答  2013-11-20
张芝练字,墨池尽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