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就业问题,全国的就业问题,详细

我国为了改善就业趋势,不断加强投资,为了促进就业,而且就业率也通常与通胀挂钩,如何宏观调控并且加以利用.如果有这样一种假设,淑女只为居家{当然居家也属于一种创业},是否可以解决掉了全国的就业问题,而且实现充分的就业,工资的提高,假设工资缺口在一定可控范围内,能不能使得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突破这种低成本国的枷锁.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断凸显,尤其是大量农村籍大学生无法就业,给政府和社会造成极大压力,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虽然中央、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大学生摆脱目前的困境,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新的就业矛盾不断出现,不容我们忽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1.对农民家庭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就业难导致农民家庭贫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据调查,近年在青海省属各大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每年学费及生活费等各项支出约需1万元,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学生本科毕业,需4万元,省外就读花费更高。就不了业导致家庭长期贫困,孩子书读得越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面对这种现实,许多家长无不痛哭流涕,学生无不悲观绝望。这种高投入、无回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多少善良的企盼富裕的农民家庭重新回到贫困的境地,大大增加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

2.农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了怀疑

在大学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免缴学费的年代,十年苦读,考上大学是农民子弟改变前途,农民家庭改善生活最主要的途径。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农民子弟大都没有享受到优质中小学教育,处于劣势地位,考入大学就读者居少数,暴露了教育的不公正。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收费的大幅增长。据有关调查,1994年至今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升至每年5000~8000元,学费猛涨约20倍,而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有经济学家将此解释为是拉动内需的必要措施。特征之二是大幅扩招,有教育专家将此解释为减缓竞争,增加上大学的公平性和几率。多年的实践证明,内需拉动了,但供养大学生的农民家庭一个个处于长期贫困之中。上大学容易了,而缺乏就业竞争力的农民则眼睁睁地看着自已倾家荡产培养出的大学生因无处就业拿着毕业证书回到家里,成为农村待业一族。我国的大学生真的是太多了吗?过剩了吗?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全国劳动力适龄人口中,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仅为5%,而在非农业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也仅占20%。我国首次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绘了我国人力资源基本现状,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但大学毕业生就不了业的现实却不得不使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质疑。

3.就业难造成社会财富和人才极大地浪费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劳动资源中一个优秀的群体,对于他们的培养,国家和其家庭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年均教育成本最低为1.2万元。按各高校学费的最低限4000元计,学生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也在33%左右(而国外通常在13%~15%),且不论还要负担除学费以外的其他费用。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农村生源已占大多数,这意味着农民已成为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农民为高教改革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对于西部边远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几乎为零。长期待业,已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荒废,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知识、人才的极大浪费。虽然有相当数量者以打短工谋生,有的甚至加入到农民工队伍干着简单繁重的体力活或在饭馆当服务生。并非大学毕业生不能干这些活,但重要的一点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农民家庭以巨大投入培养出的人才,如何才能真正体现出他们回报社会的价值,才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这种被赞扬为“观念发生了新的转变”论能让人折服吗?我们认为,这是当今社会中优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不能就业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已被社会边缘化,沦为新的弱势群体

我国的农民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而严峻的就业现状使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家子弟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年轻人年龄大都在25~30岁之间,经济上难以自主。既就不了业,也成不了家,悲观绝望。对前途的渺茫和命运的不公表现出愤愤不平,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厌世心态摧毁了他们的心灵。永远偿还不清的债务,厌弯了那些为高等教育做出过巨大贡献,渴望过上小康生活的善良的贫困农民的脊梁,现在应是到了对这些来自贫困农村、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已被社会边缘化的年轻人的生计和前途给予高度关注的时候了。

5.辍学率升高,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普九”教育的难度加大

农村“普九”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农民家庭和子女看不到希望。贫困地区的农民供养孩子上大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能给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既然这一切都成为泡影,家长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子女的厌学情绪日增,教学质量下滑的趋势难以遏制。生源不稳定,初中生流失多,有些乡镇的高中生也出现了大面积辍学,高中教育萎缩,走向了恶性循环。这种状况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初衷相去甚远。

6.就业难产生了一些不稳定、影响和谐的负面效应

据调查,青海省某县为了解决多年积压的毕业生问题,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临时聘用了一些教师、医务人员、协管员等,但由于待遇低(250元/月),入不敷出,加之不签约、无保障措施等原因,引发了数百名毕业生群体到政府上访、提出诸多诉求的事件。有的地方用潜规则安排就业,导致了群众对政府和干部的不满,并发生了纠纷。有的县人事劳动就业部门办公室经常坐满求职的学生和家长。毕业生中有的为求生到内地去打工,花光了钱,无法生存又回来,反复多次,使原本经济很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亲人失和,父子、兄弟反目。有的多次到人才市场赶场求职,屡求不中,花了不少冤枉钱,结果受了虚假招工的欺骗。有的长期在外地过着不得温饱、居无定所的艰难生活,无颜面回家看望父母,两辈人贫穷的生活伴随着亲人间无限的牵挂,有的甚至加入到盗窃团伙,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大都已成了30岁左右的大龄青年,解决婚姻问题难于上青天。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受到影响。

二、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2.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高校扩招要适度缩小规模,学校应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

4.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5.降低高校学费及其他费用标准;

6.切实落实助学贷款政策;

7.将待业的农村大学生纳入人才培训项目,发挥其文化素质高的优势,培养其成为新型的技术能手、农村经纪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5
未来5年就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未来5年的就业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截至2001年底,全国人口12.76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5,全国劳动力资源8亿人,占全世界劳动力资源的1/4。未来5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下岗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大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焦点集中反映在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一)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供求总量日趋尖锐。预计“十五”期间,城乡新生劳动力将升至峰值,达4650万人,加上现存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约1400万人,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达到2200—23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700—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15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劳动力素质偏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未来5年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的作用逐渐显现,以及筹办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行业间不平衡发展将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和中西部地区将继续受到冲击,下岗失业人员大批出现,且多数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素质不高;另一方面,通讯技术等新兴的产业和行业发展迅速,东部沿海地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补充一批素质较高且具备一定技能的劳动力资源。在这一背景下,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
  (三)三股力量相互交织,下岗失业人员成为弱势群体。从就业群体划分,未来5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将在我国城镇的狭小空间中激烈碰撞,由此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不可轻视。
  1.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预计未来的5年,政府将更加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并将随之加快对“三农”问题的政策调整。可以想见,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甚至转为城镇人口的速度加快,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农民要求增收的迫切愿望,将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规模扩大。

  2.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为延缓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推行了高校扩大招收学生的举措。这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整体就业压力大,一些学校所设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历还要求技能等原因,扩招后的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的热情不减,毕业生供给持续增加,这些因素给未来5年的大学生就业蒙上了阴影。2003年,是扩招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据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报》,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145.11万人,2003年将再继续增加67万人,以此推算,2003年到2008年5年间,大学生劳动力供给量将增加数百万人。
  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仍将成为焦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都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也有一定的就业能力,但下岗失业人员是最为困难的就业群体。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市场就业能力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抽样调查显示,与新成长劳动力相比,下岗失业人员存在明显的年龄和技能劣势。下岗职工中,大龄人员(男性50岁、女性40岁以上)占4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初级及无技术等级的人员约占50%。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相比,下岗失业人员体能和服务意识明显不强,且在劳动监察、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需或只缴纳很少部分的社会保险,用工成本很低。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需要更加迫切。与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同,下岗失业人员“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同时,长期的下岗失业也使他们的生活十分艰难。调查显示,下岗3年以上、失业1年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分别占总数的50%,75%的下岗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300元。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从我国实践来看,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和长期失业问题比解决高失业率难度更大,问题更为复杂。
  二、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机遇
  必须承认,未来5年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框架初步形成。2002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收费减免、税收扶持、小额信贷、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免费就业服务等项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积极就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将对未来5年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实施,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将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矛盾。
  (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在世界经济整体走势低迷的情况下,我国以其蓬勃的活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眼光。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将位居世界前列,甚至一些年份可能超过目前7%的经济增长率,从而使岗位供给有望年均突破800万个,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供求矛盾。
  (三)经济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使国有企业排除了大量的冗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就业和再就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经济环境。据统计,目前,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到3750万户,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同时,1998年以来,约有464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因此,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必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应对未来5年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今后5年,我们面临的就业问题既有长期存在的矛盾,如劳动力供求问题,也有当前十分紧迫的焦点,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因此,在今后5年,应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重点做好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一)努力开辟就业门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持国民经济的必要增长速度,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继续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促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
  (二)完善和落实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按照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督促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扶持、收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信贷、场地安排以及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等项政策措施,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鼓励企业内部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三)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对象的再就业问题。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男性50岁以上,女性40岁以上)人员,是就业难点中的难点。针对他(她)们的特殊情况,要积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大力开发适合困难群体特点的公益性就业岗位;对安置就业困难对象的社区公益性岗位,要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免费服务的基础上,还应提供及时的政策咨询、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生活保障救助,对他们的再就业提供特殊援助。
  (四)统筹兼顾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取消各种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加强信息服务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二是实现由大城市到小城镇的转变。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大城市就业的同时,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和服务业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小城镇实现就业。
  (五)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在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提供劳动力的竞争能力,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强国。一是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人制度,对青年人包括大中专毕业生,根据需要普遍做到先培训后就业,实现提高青年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调节劳动力供给双重目标。二是大力加强在职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能力,以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六)加快完善就业的法律、法规。适时制定出台《促进就业法》及相应配套法规,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职能、手段,以及企业和社会在促进就业方面应履行的义务,规范企业用工、裁员行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秩序,将促进就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