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望湖楼醉书写出了什么乍雨还晴、 风云变幻的景象。

如题所述

苏轼的这首诗写出了他在醉意朦胧之中看到的一番景象:乌云浓重,骤然聚集,大雨从天而降,雨珠飞溅,但是顷刻之间大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乌云,瞬时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这就是苏轼笔下的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景象。
原诗: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1
六上第三课①《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小学语文试卷

《古诗词三首》是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

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拾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课文插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北宋熙宁五年( 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写下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诗的大意是: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 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复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第2个回答  2020-09-2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第一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第二首诗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表现在船上泛游的情趣;第三首诗以野生植物自况,隐含希望再受朝廷重用之意;第四首诗写越女的无忧无虑,对比自己的多愁失意。第五首诗反用古诗句意,体现了一种淡然与豁达之情。这组诗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作品名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苏轼
作品别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快速
导航
注释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⑴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⑵,白雨跳珠乱入船⑶。
卷地风来忽吹散⑷,望湖楼下水如天⑸。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⑹,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⑺,风船解与月裴回⑻。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⑼,乱系青菰裹绿盘⑽。
忽忆尝新会灵观⑾,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⑿,细雨斜风湿翠翘⒀。
无限芳洲生杜若⒁,吴儿不识楚辞招⒂。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⒃,可得长闲胜暂闲⒄。
我本无家更安往⒅,故乡无此好湖山。[1]
第3个回答  2020-11-01

苏轼6月27日望湖楼醉书全文赏析,生动的动画形式讲解让人更容易接受

第4个回答  2020-09-02
三个空分别是云黑、雨跳、风吹。
求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