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自然灾害

如题所述

秦皇岛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物古迹甚多,长城从这里拔海而起向西延伸近万里,望夫石和孟姜女庙记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秦皇岛市西依燕山山脉,东临渤海,由西向东为丘陵、山前平原、大陆架的地貌景观,汤河从市区蜿蜒穿流而过,构成了一幅山、水、海交融的美丽景色。近几年来,秦皇岛市工矿企业发展较快,人口迅速增加,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此外,由于该市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质背景,致使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一)大气环境

在市政府对大气环境进行较严格的控制下,该市的大气环境总体较好,但由于一些较大型工矿企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如秦皇岛热电厂、水泥厂、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等,大气中的有些污染物还是超标的。据1998年的统计,全市排放SO272055.1t,NOx36896.75t,烟尘36466t,工业粉尘111710t;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25mg/m3,超标0.25倍;SO2和NOx的年日均值分别为0.041mg/m3和0.045mg/m3,这两项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从区域上看,不同城区的空气质量有所差异,北戴河区大气质量最好,其次是山海关区,而海港区较差。在北戴河区,除可吸入颗粒物超标外(1.35倍),其他污染物都是符合标准的,空气质量属Ⅰ~Ⅱ级;而海港区的可吸入颗粒物、SO2、NOx都是超标的,空气质量属Ⅲ级。总体来说,秦皇岛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是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这为该市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水环境

秦皇岛市的水环境主要由河流、地下水和海水3个方面构成。由于一些工业与居民废水、污水的排放,已造成一定范围内水体的污染。据1998年的统计,全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达5612.58万t,其中市区为1730.2万t,但达标率在90%以上;而生活污水就达4648.93万t,这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水体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类、COD、BOD和营养盐类等。

流入秦皇岛市区的河流主要有汤河与石河。就汤河而言,每年河口的废水排放量达2612.38万t,其中生活污水就占2039.64万t,因此汤河的污染较为严重,一年四季河水都较混浊,水质已超过V级。造成汤河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类和BOD,它们分别超标1.5倍和2.48倍,是秦皇岛市一条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石河是秦皇岛市区主要的饮用水源之一,石河水库(燕塞湖)每年供水3500万m3。据调查,石河水库的水质达到了清洁和较清洁,没有污染物超标。但石河河口的水体还是有一定的污染,水质为Ⅳ-V级,主要的污染物为COD、BOD和石油类。

该市的浅层地下水总体状况较好,作为该市主要水源区的柳江(石门寨)地下水源和枣园地下水源的水质级别都达到了良好,只是大肠菌群超标。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秦皇岛市区的海域的确是有点污染了,尤其是海水中的绿藻、油污等物质有明显的增加。据对该市12个海水浴场的调查,主要污染物有大肠菌群、DO、COD、石油类等,总体来说水质符合指定功能标准,环境质量为清洁,只是在东山和体育基地浴场的大肠菌群超标0.22倍和0.25倍。对近岸海域水质调查表明,主要的污染物有Pb、Hg、石油类、COD、磷酸盐等,但这些污染物的含量都未超过指定环境功能区的标准。

(三)生态环境

秦皇岛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1998年底,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8km2,人工造林208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并在沿海地区建成防护林带,林地覆盖率达到34.8%,高于全球的22%,明显高于全国的14%。就市区而言,绿化覆盖率达38.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6m2,已成为国家的园林城市。其中北戴河区绿地覆盖率最高,达5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7m2;海港区最低,为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83m2

从生态类型来看,全市至少可划分为森林、草原、海岸、浅海、淡水、河口、沼泽、农田、城市、农村等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该市西部和北部的中、低山区,对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有些地方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长寿山森林公园。海岸生态系统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也是对该市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一个体系,能起到防风固沙、减少海岸侵蚀的作用。有些海岸地带是该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区,如北戴河、南戴河、黄金海岸等。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秦皇岛市目前有自然保护区22个,面积达753.86km2,占全市面积的9.6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

在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该市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人口增加、旅游资源开发、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原因,还是产生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其一是陆地水环境问题。由于沿海人口密集,地下水开采过度,再加之地表水补给减少,沿海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以15cm/a的速度下降,在洋河与戴河的洪冲积平原下形成了地下漏斗。这就进一步造成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和海岸线向陆地迁移。枣园地下水氯离子浓度由背景值的120~140mg/L,增至现在的316.7mg/L,远远超过250mg/L的极限。在洋河与戴河河口区,海水入侵面积达20km2;在汤河下游河段,海水入侵面积高达30km2。在汤河口至山东堡、油港码头至沙河口、北戴河海滨,海岸侵蚀速度分别达到了3.6m/a、3~4m/a、1~3m/a。其二是海水富营养化问题,造成赤潮频繁发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发生赤潮18次,其中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1990年和1998年在该海域发生了较大面积的赤潮,造成了海水的污染和养殖业的重大损失。其三是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设备简陋的水泥厂、造纸厂在农村发展起来,这些工厂所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中的污染物严重超标,达10~20倍。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地膜、化肥等也造成了土壤的污染。据调查,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污染超标率为0.3%~1.6%,蔬菜为5.6%,水果为1.3%。主要超标物质是Pb、Cd、Hg、农药和亚硝酸盐。

(四)自然灾害

秦皇岛市的自然灾害大体上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三大类。

气象灾害是该市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尤其是6~8月灾害发生频繁,主要有水灾、雹灾、风灾等。1985年9月1日暴雨成灾,在8 小时内最大降雨量达270mm,导致山洪暴发,造成12人死亡、9.2万亩农作物受灾及295万kg果品的损失。1989年6月1日的雹灾致使44个乡镇严重受灾,果品损失达3252.5万kg,蔬菜损失3.6万亩,粮油作物受灾48万亩。1990年6月8日的雹灾造成5个乡镇的23个村1.05万亩小麦受灾;同年7月15日,8级大风持续了20分钟,造成27个乡镇的13.9万亩农作物受灾,果品损失就达125万kg。该区雹灾最为频繁,有一年发生多次,是秦皇岛市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如1963年8月13日的一次雹灾,最大雹粒重400g,砸死牧民4人。

秦皇岛市的生物灾害主要有蚜虫、粘虫、松毛虫等对农作物和松树造成损害。1980年7月、1989年5月、1990年5月相继在该市发生蚜虫灾害,后者在昌黎、卢龙、抚宁等县造成小麦蚜虫株率达95%以上,平均每株蚜虫量达20只,超过防治标准的10倍。1976年5月,在青龙县发生松毛虫灾害,受灾面积达36万亩。1978年春,在北戴河联峰山松毛虫蔓延,受害面积占松树分布面积的23%。1962年8月,市区农田发生第三代粘虫,虫口密度达300只/m2

秦皇岛市还是一个受地震灾害影响的地区,多次破坏性地震的震级都在6级以上,其中1969年的渤海7.4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7.8级地震影响较大,后者造成897人死亡,421万m2建筑物受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