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付幼儿的反抗行为?

如题所述

 以柔克刚。孩子说“我不要”未必真是“我不要”,只是他想看一看自己的能力,看一看自己是否能左右局面,所以聪明的妈妈会给孩子“戴戴高帽子”,使他得到想要的关注,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主动说“我要”。不要硬碰硬,因为孩子有时不会完全理解你生气的原因,他有时哭只是因为你的表情恐怖而害怕。如果你强迫他就范,使他服从你,他反而失去了验证、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这也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循循善诱。孩子在执行妈妈命令的时候,由于语言发展水平的原因,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妈妈可用孩子能够理解的、具体形象的语言,把要求孩子将要做的事与孩子的兴趣联系起来,使孩子理解这项活动与自己的关系,从而说“我要”。因为孩子所关心的事情和能够理解的词语都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如,有时你告诉他要去动物园玩,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看小猴子更能产生好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9

要针对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幼儿期的特点是:运动器官发育很快,言语活动使他逐渐提高了学习与掌握复杂动作的能力。在成人示范以及自己不断模仿中,儿童逐渐学会了洗手,用勺子吃食、穿衣、扣纽扣、揩鼻涕等; 言语迅速发展,在成人用词的指导下,儿童对外界事物认识逐渐增多,词的概括能力和行为的调节能力也初步发展起来,开始知道一些什么可干,什么不可干,什么对,什么不对等社会行为准则;随动作、言语的发展,孩子的独立行动倾向也发展了,他希望自己能做的事,不愿意让别人帮助;由于学会独立行走,加上手的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有目的活动。我特别提醒小蒋,两三岁的儿童已进入最初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倾向于顽固和严厉,想要什么,就非要什么不可,不但不容更改,而且十万火急,不容易妥协,不容易适应环境。

为此,在教育时要特别注意:首先,要分清感觉和行动。行动是孩子的外在行为,如孩子在马路上乱跑,这跑就是行动;感觉则是孩子内心的情绪,或怒或喜、或惧或羞等。孩子有时会产生愤怒,要求他控制这种感觉是不合理的;可是却可以希望他学着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动不动就打人,丢东西。

其次,要设立合理的规范。 父母完全不限制孩子的行动是错误的;反之,如果对两三岁的孩子设下许多限制,也会使家长陷入困境。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确实能做到的规章制度。

第2个回答  2018-01-09

幼儿到了2~3岁的时候,好像天性促使他们自己做决定,不允许他人的干涉。这正是“造反有理”的时期,爸爸妈妈们既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干什么,也不要催促他们做什么。当孩子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穿;孩子洗澡时,爸爸妈妈应该尽量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要让他们自己吃,而且不要催促他。如果他不愿意听从大人的建议外出散步或者回来睡觉的话,也不要用生气的语言呵斥他们,而要多说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引导他去按照大人的话去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