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之战清军完败沙俄,为何康熙还要割让贝加尔湖?

如题所述

长白山和黑龙江的广大区域,古来被称为白山黑水,包括了整个东北,同时它也是女真部族的发源地(女真称之为满洲地区)。当沙俄帝国一路东扩再扩,直达太平洋沿岸时,对整个东北就一直虎视眈眈。

整个东北地区自古便属华夏帝国疆域,统治最弱的时期也是藩属之地。它的面积还包括外兴安岭到黑龙江,乌苏里江到库页岛整片地区。外东北,唐朝时期隶属黑水都督府;元朝时期隶属辽阳行省(蒙古骑兵征服了女真);明朝时期隶属奴尔干都司;清朝则隶属黑龙江将军府。

当年蒙古骑兵西征维也纳的时候,沙俄只是一个远在莫斯科的小公国,在蒙古铁骑管辖之下,沙俄人少面积也小。后来蒙古分裂后,在亚欧大陆上建立了多个由蒙古贵族统治的汗国。可是蒙古骑兵虽然打仗第一,管理就不行了,尤其是要管理的地域那么广大,只得找来沙俄贵族帮忙管理征税。

贝加尔湖在唐朝时已纳入我国版图,贝加尔湖在我国版图中可谓失失得得,在唐朝时已成为我国的版图之一,归于关内道骨利干属,当时贝加尔湖也称为小海。唐朝末期,又再一次归于突厥,但依然称之“小海”。

宋朝又被蒙古八刺控制,元代却又划入元朝,属于岭北行省。明朝被瓦刺不里剔部控制,贝加尔湖历经波折,最终却还是流入俄国手中。

其实在清朝时期本身对贝加尔湖是没有实际的控制的,但是到了康熙年间,与沙俄发生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发动此次战争不是由于俄国占领了贝加尔湖,而是由于俄国侵犯了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等地区,当时属于满洲的龙兴之地,这就触动了清朝的神经。所以从情感上来说,贝加尔湖对于明朝来说,在情感上来说是可以割舍的。

沙俄曾三次进入中国的黑龙江区域,康熙忍无可忍,于是进行了雅克萨之战。三次战役中,沙俄都是被狠揍的角色,清政府取得了三次胜利。清政府当时为了边界区域的安定,便主动提出了和平谈判。“我都揍了你三次了,我还主动讲和,你还不答应?”于是最终清政府就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按道理,清朝是胜利的一方,条约内容应该是清政府占优势才对,为何最终的结局中国反而割让出去了比预想还多的土地?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打了数日,第二次则持续了一年,主要是围而不打,为什么两次战争的时间差距这么大,看看双方的武器就知道了。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俄军是450名,武器是300支火绳枪,清军是3000人,红夷大炮20门,火枪数量不足一百支,其余人都是拿着大刀长矛等冷兵器。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清军2100人、红夷大炮20门,士兵的武器仍然是以冷兵器为主。

很明显第二次俄军在人数和武器上都有显著的增加和改进,特别是燧发枪,已经做到了人手一支,而且这些侵略者还重新加固了雅克萨城堡,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时的雅克萨城是木头做的堡垒,第二次沙俄侵略者就将城堡改成了土木混合。

可别小看了侵略者对雅克萨城的改进,就是这小小的改进,使得清军愣是没打下来。有人问,不是有红夷大炮吗?土木混合的小城堡不至于轰不下来吧。的确,清军有红夷大炮,可是清军这红夷大炮威力太差,甚至不如23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用的火炮。

复原后的雅克萨城

清军的红夷大炮是6磅炮,而当年郑成功部队的炮最小是12磅,而郑成功还有很多18磅和24磅炮,可见清朝领导者对火器鄙视到了什么程度。23年过去了,不进步也就算了,清军的火器竟然来了个大踏步倒退。

当年郑成功攻打台湾的热兰遮城,此城的围墙是用糖水调灰砌砖而成的砖墙,而且城墙高十米,这还不算深入地下的四米,城墙被荷兰人建造的非常坚固,再看雅克萨城那土木城墙,在热兰遮城面前简直就是一个木棚,根本不在一个等级。

再看看郑军的战绩,郑军的28门大炮,在2小时内发射炮弹2500发,摧毁大部分胸墙,将城墙炸开250多个洞,最大的一个深达1米,几乎打穿砖墙。

热兰遮城模型

而清军那几门被康熙封为大将军的红夷大炮,却在一个小小的土木混合的城堡面前显得无能为力。顺便强调一下,清军在夏天选择的进攻,所以不存在气候差异问题。

再看两者的对手,郑成功面对的是欧洲一流强国荷兰,而清军面对的沙俄军队,根本就不入欧洲国家的法眼。举个例子,1700年10月第一次纳瓦尔战役爆发,1万瑞典军狂虐俄国的4万大军,轻松干掉了1.5万俄国人。

可见清军的火炮根本不如郑成功的部队,如果让郑成功的部队攻打雅克萨城,估计一排炮过去战争也就结束了,根本不会存在围攻雅克萨城达十个月的现象。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及到当时清朝谈判团中的两个外国人,这两人是来华的传教士,一位中国名字叫做徐日升的葡萄牙人,这人擅长天文;一位中国名字叫做张诚的法国人,这人擅长数学。两人凭借各自的本事,很受康熙的赏识。由于当时谈判的需要,加上清朝方面对于外文人才的不足,这两人就成为了谈判的“翻译”。

清朝方面的谈判代表是清朝大臣索额图。在正式谈判开始后,沙俄方面通过价值不菲的貂皮、美酒,财宝拉拢了这两人。

沙俄和中国关于边界的谈判经过了多次交锋,双方僵持不下。于是沙俄大臣,再次贿赂这两人,通过这两人得知了康熙皇帝关于边界谈判的底线就是在尼布楚和雅克萨地区。

于是沙俄方面主动示好,双方的谈判得到了进展,在商讨拟定边界条约的时候,由于当时的索额图并不精通外语能力,外文条约的判断上就依赖这两个外国人。

事实上,康熙朝虽然文治武功极为强盛,但是表面繁华,实际上内部不稳,这也我们往往忽视掉的因素。康熙主政以来,准格尔叛乱建国,实力强大,这也就是康熙三征准格尔的原因。

与此同时,沙俄人也来到了远东地区,他们屡屡侵犯外东北。外东北作为女真的故土,康熙自然不会放弃,于是也就有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最终清朝取胜,但是此战也让康熙看到了双方的差距,数百人的俄军竟然被数千大清军队包围着打了4年才投降,更重要的是俄国人任何补给都没有,这差距有点大。

其实当初沙俄入侵清朝,康熙如此重视并派兵与沙俄军队展开围攻,并不是因为贝加尔湖,而是因为沙俄当时入侵了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这可是清朝满人的故乡,相当于老家。老家被人侵占了,康熙无论如何都得要回来。而贝加尔湖则不同,因此康熙并不是很在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农耕大国。而贝加尔湖以西气候寒冷,而且不能耕种,甚至不适宜居住。对于一个农耕大国来说,这样的土地无疑是没有价值的。而且当时清朝国土很大,康熙认为把一块没有价值的土地让给沙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此从感情和利益上,康熙都认为把贝加尔湖让给沙俄以换取和平是值得的。

三、军队实力

前面说过,清朝与沙俄发生过两次“雅克萨”之战。那么战况如何呢?在第一次雅克萨战役中,清军派兵约3000人,而沙俄士兵仅有450人;第二次雅克萨战役中清军派兵2100,沙俄士兵826人。也就是说,清军在数量上远胜于沙俄士兵。虽然两次战役皆获胜利,但是总共耗时四年之久。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火器。

在两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在装备上完全落后与沙俄。沙俄从17世纪开始就装备了燧发枪和大炮,而清军虽然也有枪和大炮,但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如沙俄。清军主要是靠冷兵器作战,而沙俄则有更先进的火枪和大炮。在这种情况下,清朝与沙俄如果进行长期作战并没有获胜的把握或者代价太大。因此康熙选择放弃贝加尔湖来换取中俄和平。

另外在在大清内部也极不稳定,有三藩之乱,白莲教起义,天地会反清复明等等活动搞得是如火如荼,这时候的大清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生怕一朝被翻了天,从此再回到关外。

因此为了避免与强大的沙俄形成实质性的冲突,康熙只好放弃力量西北贝加尔湖地区,从而保住外东北的龙兴之地,尽快与沙俄脱离战斗,形成良好的和平局面。这就是所谓的康熙盛世。

有人说,这和列宁建国的时候签订大量屈辱条约,等待实力强大之后再拿回来,属于以进为退的策略,哈哈哈哈。康熙不是列宁,列宁为了发展科技,努力引进国外资本与技术,聘请国外人才。康熙呢,虽然他很早就接触了国外的新科技,也对此有极大的研究,但是为了他爱新觉罗的家业,为了永远做人民之主,他视这些科技发明为“奇巧淫技”,封关锁国,片木不得下海。这样的“千古一帝”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再收回丢失的国土。

清风乱翻书,一句诗就可被视为“反革命”,全家惨遭屠戮,这样禁锢社会思想的明君空怕是浪得虚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