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动力要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动力要素:

1、发展不均: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产业支撑不足,就业岗位较少,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

2、农民工市民化任务依然繁重。由于人地挂钩、人钱挂钩等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市、区级地方政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3、城镇发展特色不足。有的地方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贪大求快,脱离实际追求“第一高楼”,建宽马路、大广场,忽视城市精细管理和广大居民需求,忽视地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城市个性塑造,造成“千城一面”“千楼一面”。

人民日报适势求是:城镇化不是“摊大饼”: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前提,城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扩大了,产业发展要跟上。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抓好产业发展是实现居民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产城融合,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人民幸福、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区,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加速产业空间集聚,最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局面。

当前,促进产业和小城镇融合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向。小城镇往往是乡村地区的经济中心,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条件和基础。

以产业和小城镇融合为着力点,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提高就近城镇化水平,降低人口跨省、跨市迁移带来的成本,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人民日报适势求是:城镇化不是“摊大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8

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动力要素有专业市场、大城市的辐射、文化旅游产业等。

1、专业市场

市场是商品、劳务、信息、资金等各种要素的聚集之所,要素通过市场而流通,人口因为市场而聚集,经济依托市场而繁荣。城镇化的过程实质是市场发育的过程。伴随着各类市场的蓬勃发展,商品交流、人口流动空前活跃,小城镇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较大的繁荣和发展。

2、大城市的辐射

大城市的辐射已经成为了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之一。城市各种要素极需外移,由此带动城市周围农村地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集中程度的提高,城市中心区环境、交通、住宅、企业、用地等均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城市的经济活动或城市的职能向外延伸。

如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三河、香河、大厂等县的小城镇,与北京市和天津市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系,可以直接接受北京和天津的辐射,而且肩负着作为卫星城镇接受北京和天津产业扩散和人口分流、截流的任务,这些地区在劳动力、产业政策、土地以及房地产等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文化旅游产业

旅游业是通过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以及提供与此相配套的服务产业,几乎没有污染,而且能容纳很大的就业量,因此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良好的创汇项目和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这类城镇规划建设的方向应该是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这一产业的龙头作用。



小城镇的类型:

1、依照行政建制,可以把小城镇分为:

行署驻地;县城;县以下建制镇;集镇。

2、依照小城镇形成的原因,可以把小城镇分为:

由于经济发达而形成的小城镇;由于交通发达而形成的小城镇;由于自然资源利用而形成的小城镇;由于政治与军事原因、名胜古迹和名人等特殊原因而形成的小城镇。

3、按职能特征,可以把小城镇分为:

工矿城镇;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卫星城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7-09

1、明确小城镇连城带乡的核心功能定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从小城镇的地理区位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来看,连城带乡、城乡融合是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功能特征。小城镇自身建设是首要任务,需要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优化小城镇与乡村腹地的功能布局和规模结构。

激活小城镇环境舒适、生活成本适中、连城带乡等发展优势,围绕小城镇连城带乡的核心功能定位,加强人口流动、资源调控、产业调整、基础设施、绿色生态空间等方面的供给与管理,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提高小城镇经济影响力和生活环境魅力。

2、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城镇经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我国各大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天然的差别,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城镇经济。贵州以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握城市绿色生态消费需求,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高山特色种养产业,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推动广大山区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3、发展特色小城镇体系,带动乡村共生发展

我国小城镇先后涌现出城市辐射型(京津冀、长三角)、乡镇企业推动型(“苏南模式”)、民营经济主导型(“温州模式”)、外资驱动型(珠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浙江经验等多种经典小城镇发展模式。

4、优化小城镇发展环境,引领农村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善小城镇发展的综合环境是关键,通过完善小城镇建设相关制度配套,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补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短板,增进农村区域民众福祉,吸引外出人员回镇返乡创新创业,恢复小镇活力。

5、进一步放宽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标准

增强中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力,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减轻中小城镇建设资金压力,适当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增值税、所得税分成比例;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小城镇的吸引力。



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打造特色小镇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地方政府对特色小镇政策理解存在偏差。

将建特色小镇单纯理解为招商引资,并将指标和任务层层分解摊派;部分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盲目跟风,缺乏对自身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文化遗存等优势的正确认识和深入挖掘,有的还借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

还有部分特色小镇建设或侧重产业发展,或偏重镇区建设,没有兼顾宜居与宜业,没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加快小城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新知新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7-19

动力因素有:

1、农业的基本动力:

①食物贡献;

②原料贡献;

③劳动贡献;

④土地贡献。

2、工业的核心动力: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的聚集,促进了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3、第三产业的动力: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服务业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观念更新、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提高)。

4、集聚经济的动力: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是小城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产业聚集促进人口聚集,从边远、贫穷的地方向交通便利、富裕的地方流动。

5、比较利益的动力:农业是比较利益较低的产业,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通过非农业部门外在拉力和农业部门内在推力,农业生产要素必然流向非农业部门。

6、政策的动力:

①国家宏观政策(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②国家专项政策(土地、户籍、产业等政策)。

③地方性政策(税收、用地、产业等政策)。

7、区位优势的推动力: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距离资源较近等。

扩展资料:

阻力因素:

1、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阻力(文化、技术、观念)。

2、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不协调的阻力(企业布局分散导致小城镇分布过密、过散、规模过小,生产销售不景气等)。

3、传统文化的阻力(单家独户、自然分散、处处分割,与生产和生活无有机联系)。

4、体制和政策环境的外部阻力(自给半自给的传统旧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之间的冲突;“离土不离乡”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7-08

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动力要素有资源、区位、政策等方面。

1、资源

资源是先决条件,小城镇的发展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源条件。相比较而言,硬性资源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偏重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软性资源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则偏重于集约型增长方式,软性资源比硬性资源更具有高效性。

2、区位

良好的区位会吸引优越的软性资源,而具体政策的出台也会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地区实际情况,优越的区位条件无疑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性考虑。

3、政策

政策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政策影响小城镇主导产业的选择、小城镇经济发展战略及具体发展规划的制定;政策影响小城镇具体发展道路的形成。



建设意义

一、小城镇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二、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略,解决"三农"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小城镇建设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五、小城镇建设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现实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