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
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五、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六、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八、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儿童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九、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失去机遇而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十、心理耐受力

  对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或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压力、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为心理耐受力。因为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和个性形成时期,其可塑性强,应及早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耐受失败、挫折的坚强意志力,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7-22
心理是否健康,并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心理学家们一般是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如果智力有缺陷,则社会化的过程难以进展,心理发展水平必然受到障碍,难以独立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取成就。
(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对自我有适当的了解和恰当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的现状,知己所长所短,愿意扬长避短,开发潜能,不苛求自己,自信乐观,而不是过于自卑或过分自负。
(三)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拥有可信赖的朋友,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适当发泄、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不为情绪所控,不因为情绪影响正常的生活,我们常说的情商(EQ)便体现了这一能力。
(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是环境的良好适应者,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始终使自己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生活有理想但不脱离现实,能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需要与欲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统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15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过多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它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

它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第3个回答  2021-03-15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第4个回答  2021-03-15
心理健康标准是比较复杂的概念,不同情况下可能不一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包括以下几条:

1、自身精神状态、情绪状态比较稳定,处于一种以愉悦为基调的心情平静的状态;

2、相应年龄需要完成的事情能够完成,比如在成年之前主要是学习,这些事情都能完成,都能做得比较好,比较好不一定非得成绩考得特别好,可以达到本身能够达到的状态,对父母、对师长有基本的尊重,和同学保持一定交往。成年以后能够坚持做一份工作,通过这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保持这两个基本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标准,如果有更高的要求,也可以再往上增加条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