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问题:关于胆的健康保养\胆病的种类及预防\胆息肉的相关知识等

上述问题的详细资料,谢谢
答案不够好


胆居六腑之首,又属于奇恒之腑。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与肝又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素问·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调节。其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影响饮食消化吸收,则可出现多种消化不良症状,如厌食、腹胀、便溏等;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表现为目黄、身黄和尿黄等。

由于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贮藏精汁,故又属奇恒之腑。

胆汁是从肝脏中分泌出来的,中医上认为胆经是一条从头到脚的经络,胆经受寒往往会导致经络流动不顺畅,从而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消化。胆经最容易受寒的地方是大腿外侧,这个地方也是最容易积存寒气的部位。这段胆经敲打起来最为顺手,建议最好将这个运动养成终生奉行的习惯,每天只要10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了。

胆病有胆囊炎、胆石症

胆囊炎、胆石症,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两者常互为因果,合并存在,临床表现都以有上腹疼痛为特点,预防及治疗又有许多相同之处,故一并论述。胆囊炎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胆囊炎治不及时可能转变成慢性,而慢性胆囊炎又常以急性发作的形式出现。无论是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皆可合并胆石症,而胆石症又可导致胆道梗阻,在胆汁滞留基础上发生胆囊感染。本病属中医学“结胸”、“胁痛”、“黄疸”、“癖黄”等范畴。

未病先防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忧郁是预防本病的重要前提。根据临床观察,绝大部分患者在病前都有情志不畅史。

饮食有节,避免过食油腻、肥甘之品及生冷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富于营养且易消化的食品。

当发生肠道寄生虫,尤其是蛔虫感染时,要积极治疗,避免逆行感染。

彻底治疗邻近器官的炎症,以防炎症扩散,波及胆道。

中年女性及肥胖之人,要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减肥,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

既病防变

患该病后,除右上腹疼痛外,更主要的是影响了消化功能,表现为食欲不振等。迁延日久,体质日衰,甚则由于结石嵌顿而出现胆绞痛等危症,因此应尽早彻底治疗。已经发病之人,更应遵照以上所述的预防措施,同时积极服药治疗。当发生急性胆囊炎时,要彻底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仍需坚持用药一周,避免迁延不愈。

(一)中药治疗

1.右上腹间歇性闷痛,脘腹胀满,暖气频作,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郁结,宜舒肝解郁,利胆止痛。方用清胆汤加减:柴胡10克、黄连10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白芍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

2.右上腹痛较甚,压痛明显,发热恶寒,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皮肤黄染,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者,为湿热蕴结,肝胆热盛,宜清利湿热为主。方用清胆利湿汤:柴胡10克、黄连10克、半夏10克、木香10克、郁金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山栀10克、龙胆草10克、茵陈15克、生大黄12克(后下)。

3.右上腹持续剧痛,明显压痛及反跳痛,高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全身黄染,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色深如茶,舌质红绛,苔黄糙或有芒刺,脉滑数或沉细。甚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者,为湿热化火,热毒内陷。宜舒肝理气,通利湿热,清热解毒。方用清胆泻火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15克、虎杖15克、半夏10克、山栀10克、木香10克、郁金10克、茵陈30克、龙胆草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芒硝10克(冲服)。

(二)“总攻”疗法

此法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现举例如下:

胆通排石汤: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海金砂30克、郁金15克、枳壳12克、木香12克、大黄10~15克(后下)、栀子10克、芒硝10克(冲服)。

总攻程序:每周总攻2~3次,6~7次为一个疗程。

药物及时间举例如下:

此法是中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是治疗胆道结石的最好治法。结石横径不超过一厘米,直径不超过三厘米,大多病例的结石,均能排出。现举例如下:

时间 治疗措施

7:30 排石汤一付(浓煎300毫升),口服。

8:30 吗啡5毫克,皮下注射(胆绞痛发作期不用)。

9:10 阿托品0.5毫克皮下注射。

9:15 33%硫酸镁40毫升,口服。

9:20 0.5%稀盐酸30毫升,口服。

9:25 脂肪餐(油煎鸡蛋2~3个或肥肉3两)。

9:30 电针右胆俞(阴极)月、日,梁门或太冲(阳极)。

(三)针刺疗法

取胆囊穴、足三里、中脘、阳陵泉、胆俞、太冲、支沟等穴,采用强刺激泻法。耳穴取神门、交感、胆囊、胰、十二指肠穴,每次两侧各选穴2~3个,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

(四)单验方

1.板兰根30克、蒲公英15克、茵陈15克、生大黄9克(后下),黄芩9克、黄柏9克、川厚朴6克、玄明粉9克(冲服),每日一剂,水煎服。

2.白金丸,晨服3克,或指迷茯苓丸,晚服9克,10至30天,为一疗程。

(五)碎石疗法

胆石直径大于1.0厘米,排出困难者,可用碎石机碎石,再经排石机排石治疗,大多数患者疗效满意。

(六)手术

经以上方法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应手术根治。

胆息肉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病理上分为1、肿瘤性息肉如腺瘤和腺癌;2、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固醇息肉是胆囊黏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黏膜增生,呈多发,直径常小于1厘米,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是胆囊的增生性改变,如为局限型则类似肿瘤,但呈良性经过。

本病大部分是体检时由超声检查发现,无症状。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改变等,体检可能有右上腹压痛。确诊依靠常规超声,内镜超声,螺旋CT等。

胆囊息肉治疗的原则:大多数胆囊息肉为良性病变。胆囊息肉少数可能为早期癌或可发生癌变,如下可视为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厘米,年龄超过50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应积极手术。手术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开腹胆囊切除术(OC)。

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手术时所产生的并发症,如肝外胆管损伤、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无论哪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二是,手术治疗只是针对病灶,而没有针对病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所谓治标而不治本。

治标治本是中医药在治疗胆囊息肉领域中的优点之一,尤其近几年来,中医对胆囊息肉的治疗开展了前瞻性多途径的临床研究,疗效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由于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以及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且不会引起药物依赖性,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因而受到众多患者的欢迎。

下面是央视一个采访记录: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12日 16:10

1、王秋生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创外科主任医师 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 从事胆囊息肉方面的临床病理研究达15年 独家积累胆囊息肉的手术病例600余例 发表论文80余篇 主编参编学术专著20余部。(左图)

2、张正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检验学会常委 曾进修于日本东京临床医学研究所亚洲肝病中心 多年从事微生物及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 6次获国家卫生部及市卫生局科教奖 发表论文80余篇。(右图)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您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胆囊息肉方面的问题。

记者:杨吉祥老先生是一名退休干部,身体一直特别硬朗,但是2000年的一次体检却打破了老杨平静的生活。

患者:体检(B超)发现了0.9厘米胆囊息肉,我的印象中息肉就是瘤子,很担心。瘤子分为良性和恶性,我很自然就想到了会不会是癌症。

记者:其实每年体检像杨大爷这样被检查出有胆囊息肉的人还不少,据统计在我国胆囊息肉的患者约为5000万人,约占我国人口的5%左右。

胆囊息肉患者:我知道胆囊里面的东西,听人说单个好像比较危险,多的好像还不可怕。

患者:说实话我很害怕有病变的可能。

患者:我不担心,我相信能好。

王秋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胆囊的解剖位置,胆囊就好比是挂在“胆道树”上的一个绿色的葫芦。那么胆囊息肉又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有的人皮肤上会长一些肉赘,如果这种肉赘长在了胆囊腔内,那么我们就把它成为胆囊息肉。

张正:这种息肉如果长在胃里就叫胃息肉,长在肠里就叫结肠息肉,这种息肉可以长在很多器官里。

主持人:胆囊息肉具体是什么样子?

王秋生:剖开胆囊腔后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胆囊肉赘,从B超上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息肉可以很小甚至只有1毫米,也可以达到3-4厘米,息肉越大那么真性肿瘤的可能性以及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主持人:有了胆囊息肉后有哪些不舒服的感觉?来听听患者的感受:

患者(杨吉祥):自从2000年检查出有胆囊息肉后就多了一块心病,可是身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不疼不痒,也就没在意。一直到2002年都没在意。

记者: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原本0.9厘米的胆囊息肉却发生了明显变化。

患者:2001年是1.1厘米,2002年是1.5厘米,后来大夫建议后复查一下,如果还在继续长建议我手术。2003年初我到人民医院复查,又长了,长到了2.1厘米了。

记者:2003年3月老杨开始出现了身体不适。

患者:长到2.1厘米的时候肝区这块就有电疼痛了。我害怕影响肝脏。

记者:调查中发现同样是胆囊息肉,但是每个人的身体反映却不太相同。

患者:吃饭也能吃,但是食欲并不是很好。再就是吃完饭有难受的感觉,特别是右上腹疼。

记者: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老严的病情比较突出,为此也走了不少弯路。

患者老严:我是胃疼,整个一片就像一个雷区似的,整个疼,坐立不安。去医院后要么说是胃炎、要么说是肠炎,反正没有很好的确诊。

记者:直到去年老严做了胆囊息肉后才知道自己多年的胃疼其实是胆囊息肉惹的祸。

患者:现在我才知道是胆去疼痛。

主持人:为什么胆囊息肉患者的感觉不同呢?

张正:这和胆囊息肉长的具体部位有关系,另外和周围脏器是否有其它疾病也有关系。

胆囊息肉临床表现

1、 体检B超发现,无症状

2、 非特异性胃肠症状

3、 典型的胆道症状

其中第三种情况是真正胆道方面的症状,一般来说是右上腹偏右侧有点疼,另外向后背放射。还有一些人比较典型,吃了油腻的食物后疼痛症状就加重了。最严重的时候也会波及到周围的一些脏器,假如合并有胆石症、胆囊炎的时候常常出现胆囊炎症状,发生胆绞疼。另外有些时候波及到胰腺也会出现向左侧中后边疼痛的表现,这就比较重了。

主持人:有没有出现黄疸的情况呢?

张正:有这样的情况。三年前我在消化内科看见过一个黄疸病人,是从河南来的,当时检查没有肝病,接着进一步检查证明是胆囊癌,接着询问病史时患者说10年前有胆囊息肉,第二年的时候大夫要求复查他也去了,并没有什么变化,退休后就把这件事情忘了,现在发展到了胆囊癌症。胆囊息肉我们一般要求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假如半年之间病人有些症状加重了,应该及时进行详细的检查。

主持人:胆囊息肉有没有变成癌的可能性?

王秋生:大约1%-10%的胆囊息肉患者会发生癌变。胆囊息肉是胆囊腔内的一个小肉赘,正规的学名应该叫做胆囊息肉样病变,具体涵盖了将近20多种病变。

胆囊息肉的病理分类

1、 真性肿瘤:腺瘤等十余种病变。

2、 假性肿瘤:胆固醇性息肉、腺肌瘤等10余种病变

这也在临床上给很多的实习医生和病人出了一些难题??面对B超检查出的这么一个不速之客我们应该怎么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另外影像学情况下还包括了早期的胆囊癌。所以是一个真假瘤以及良恶性并存的状态。这样我们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个在临床上如何分类的方法。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

Ⅰ类:胆固醇性息肉

Ⅱ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

Ⅲ类:早期息肉型胆囊癌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第三类早期息肉型胆囊癌,虽然只占到15%左右,但是一旦发现就应该尽快进行手术,而且要进行根治性手术。第一类占的比例很大,大约60%左右,不会恶变,大部分病人胆囊功能是好的,没有多少临床症状,大多只需要随诊观察,一旦出现症状再转为手术都可以。除此之外的剩下的病变我们归为第二类,这一类病种比较复杂,大多数病人都有一定的症状,有的还有癌前病变,病人有手术必要性,可以择期手术。

主持人:什么因素导致形成了这些不同种类?

王秋生:目前对于第一类胆固醇息肉的病因研究比较明确,是一种肝脏对胆固醇的代谢紊乱所造成的。另外我们对于导致癌症的息肉有一个四大癌危因素的评分表。

胆囊息肉癌危因素及评分表

年龄(岁)

息肉大小(mm)乘以4

颈部(42)

息肉部位 底部(28)

体部(14)

胆结石 有(27)

无(0)

主持人:那么患者老杨的数字是多少?

王秋生:

杨先生的B超资料评分

年龄(岁) 66岁 66分

息肉大小15厘米乘以4 60分

息肉部位 在颈部 42分

胆结石 无 0分

王秋生:老杨的总分是168。通过我们分析的数值是145,老杨的评分超过了这个分数,那么恶性的可能性就大于90%。

主持人:怎样判断患者的胆囊息肉已经到了手术的地步了、

张正: 哪些胆囊息肉需要手术

1、 有症状的胆囊息肉

2、 息肉大于10厘米

3、 息肉位于胆囊颈部

4、 病人年龄大于50岁

5、 伴有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

主持人:再来看看老杨的手术过程:

老杨:我很担心自己下不了手术台,因为年龄有些大了,而且是全麻。手术前大夫说让我放心,没问题的。

王秋生:我们首先在病人的腹壁上做四个小切口,然后放入穿刺器械,通过从肚脐放入的腹腔镜可以观察得一目了然,可以进行很好的切除工作。目前手术出血量都在3-5毫升以内。

主持人: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如何呢?

王秋生:病人术后的伤口是非常小的,通常3个月到半年后伤口就难觅踪迹了。如图传统开腹手术和目前的腹腔镜手术相比开口大,而且瘢痕大,术后恢复慢。腹腔镜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动,可以吃一些东西(流食、水、饭等)了。

主持人:对于那些不需要进行胆囊息肉手术的患者来说,一般考虑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

张正:一般来说完全没有症状的人就可以不用吃药,定期复查就可以了。如果有消化道症状就可以对症治疗,比如胃部不舒服可以吃一些治疗胃炎有关的药物。

主持人:是否存在能够很好地预防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性?

张正:一般来说预防很困难,但是有些情况要高度重视,比如肝病病人,胆固醇增高的病人,这些人要特别注意,要定期去医院体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主持人:内蒙古黄女士 52岁 我是乙肝小三阳患者,前年查出患有胆囊息肉,最近检查有3个息肉,2块结石,请问能用腹腔镜治疗吗?

王秋生:可以的。患者肝功受到过损害,应该说绝大多数发生的还是胆固醇性息肉,要看有没有症状,如果影响到了生活就可以考虑手术。我们有一套专门为澳抗阳性病人手术的器械。

主持人:安徽戴先生 63岁 我3年前B超检查患胆囊息肉,蚕豆大小,身体没有任何感觉,需不需要治疗?

王秋生:蚕豆大小的息肉很大了,即使没有症状我们也建议病人做手术,具体要看有多大,还要看部位。如果高度怀疑癌,我们建议患者要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尽早手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6
  前面大家说了很多了,也很全面.我不想单从胆病说起,因为胆病要从肝论治:
  “胆病从肝论治”是中医药治疗胆道疾病的基本原则,内涵丰富,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广泛的临床基础。
  1 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有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灵枢.本枢》称“胆者,中精之腑”,“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后则必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可见肝与胆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现代解剖、生理学认为,胆囊借疏松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其血管、神经均来源于肝脏的分枝;胆道系统由胆囊、肝外胆管、各级肝内胆管、肝脏毛细胆管组成;胆汁由肝细胞和胆管分泌而成;胆红素、胆汁酸等胆汁成分通过肝细胞进行代谢;肝与胆共同发源于前肠末端腹侧壁内胚层细胞增生而成的肝憩室。可见,肝与胆密不可分.
  2 临床基础
  2.1 胆病多由肝而生
  肝之疏泄功能失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形成胆道疾病。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胆石即是一种由肝而生之病。中医学认为,情志不舒或郁怒日久,以致肝气郁结,胆腑气机不利;湿热内盛,蕴结肝胆,湿热与胆汁胶结;及痰浊瘀血内结于肝胆等均可致胆汁排泄不畅,凝结而为石。胆石病的成因现代医学虽未完全阐明,但肝脏是胆石病病理性胆汁发源地的观点已为大家所接受。各种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由于胆酸分泌减少,常有脾功能亢进致红细胞破坏使胆红素产生增多,且结合胆红素载体蛋白减少及酶活性障碍不能酯化未结合胆红素,其胆囊因慢性水症水肿及收缩减弱,这些都有利于胆石的形成[3]。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除肝细胞受损外,主要发生在汇管区的胆管,胆管上皮细胞内可见甲型肝炎病毒。
  2.2 胆病易累及于肝
  胆汁排泄不畅,会影响肝之疏泄,胆病常波及于肝。例如,急性胆道感染时受损最严重的器官便是肝脏,如果失治、误治可形成细菌性肝脓肿;胆石病迁延日久可致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胆道狭窄不解除终成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原发性胆管癌直接生于肝内而常归于“肝癌”之列。
  2.3 胆病常有肝病征
  肝病及胆,胆病及肝,肝胆病临床互见。但是,胆病常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而同肝病相似。胆石病多表现为胁肋部疼痛,右上腹不适,食后饱胀、打呃嗳气、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进食油腻后症状加重,症属肝气郁结或肝阴不足。急性胆道感染时,可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AST、ALT升高等肝功能损害,症属肝胆湿热。胆汁性肝硬化则可表现为腹大坚满,胁腹刺痛,脉络怒张,手掌赤痕,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症属肝脾血瘀,这些都说明胆病常表现为肝病的症状。
  2.4 治胆必依赖于肝
  肝五行属木,主疏泄,与脾胃升降密切相关。《血证论》说,“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药食同性,药物发挥作用必依赖肝之正常疏泄,以维持脾胃的运化,否则,药物难以见效。现代研究表明,肝脏是人体的“化学工厂”,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而发挥作用,最后需经肝脏之“解毒”以排出体外,治疗胆病的药物亦不例外,只有通过肝脏才能起作用。
  2.5 胆病直接从肝治
  由于肝与胆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着非常密切而直接的关系。因此,某些胆病可直接治肝。例如,肝内胆管结石可可行肝段或肝叶切除;硬化性胆管炎发展到严重阶段需进行肝移植。据报道,世界37个移植中心1469例肝移植病人主要为胆道疾病者占42.8%[4、5];胆汁性肝硬化须保肝治疗。
  3 “胆病从肝论治”在治疗胆石病中的体现与应用
  胆病从肝论治的具体方法很多,概而言之,大凡疏肝、清肝、软肝、温肝、柔肝、泻肝、补肝、平肝等一切治疗胆病的方法都可归于此范畴,在此不予赘述。我们研究中医药治疗胆石病多年,对其辨证规律略知一二,兹结合笔者临床与科研实际,介绍从肝治疗胆石病的体会,以抛砖引玉。
  3.1 胆石患者多肝阴虚
  胆石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常表现为胁痛隐隐,头目眩晕,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尖红起刺,或有裂纹,舌苔光,脉细数,此证属肝阴不足。朱培庭等曾总结了274例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的辨证规律,发现属肝阴不足者有152例,占55.74%。而且,50岁以上年龄组中,肝阴不足型所占比例达72.73%[1]。究其因,大致有三:一是自然因素。《内经》曰:“年四十,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七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衰矣”。二是疾病发展导致。胆石病间歇期,邪浊留恋,易暗耗阴血。在急性发作期,邪从燥化,燥热伤阴,此所谓“久病必虚”、“阴精难成而易亏”之理。三是医者治疗使然。对于胆石病一般分为气郁、湿热、脓毒三型,施以大量疏肝理气、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之品。然而,辛燥苦寒之品最易伤津耗血,劫伤肝阴而留肝阴不足之患。另有手术一法,更易直接损害肝脏的正常形态结构而致肝阴不足。据朱培庭等统计,胆道术后肝胆管残余结石患者中,肝阴不足者占77.72%,足以说明手术可损伤肝阴。
  3.2 养肝柔肝作为基础
  既然胆石患者多表现为阴虚,治疗胆石病自然不能囿于“疏肝利胆”之陈规。朱培庭等独辟蹊径,倡“养肝柔肝”之法。肝阴不足,宜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之,可遣生地、杞子、首乌滋养肝阴。然有“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古训,故可于滋养肝阴方中加黄芪、太子参补气助阳,以促阴生。肝胆气郁型者,亦当注重养阴益气,是为“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之理,体现了叶天士倡导的“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
  3.3 肝为刚脏不可妄伐
  胆石病病在胆而根在肝,胆病当从肝论治。然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从肝治胆切不可伐劫肝阴。一般认为,胆石病多属肝胆气郁,“疏肝解郁”法切中病机,柴胡、枳实、木香、陈皮、青皮为必用之品。我们认为,即使是“肝胆气郁”型胆石病,疏肝解郁之品仍当慎用,此类药物辛燥居多,易耗气伤阴,用之失度,于病无益,反而加害。柴胡性能升发,易于耗气而劫肝阴,临床基本不用;枳实味辛苦,能破气;木香辛温香燥,有伤阴之嫌,两者我们很少使用。陈皮、青皮辛温苦燥,性烈耗气,剂量宜小。如果患者有肝气郁滞之征时,我们多用玫瑰花、绿萼梅、香附等甘酸性平力缓之品。对于肝阴不足型者,即使有肝气郁结之症,我们也基本不用疏肝理气之品,以防劫阴之弊,而专遗养阴益气之药,如南北沙参、天花粉、天麦冬、石斛等。
  3.4 从肝治胆正本清源
  胆附于肝,有经脉互为络属,肝胆互为表里,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肝与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均十分密切。现代研究证实,肝脏产生病理性胆汁是胆石形成的基本要素,许多肝病患者易并发胆结石。治疗胆石病的关键不仅是清除胆石异物本身,而且要恢复肝胆系统的正常功能,防止病理性胆汁的产生,只有正本清源,才有可能防止胆石的复发和再生,从根本上治愈胆石病。虽然胆石病的成因尚未完全阐明,病理性胆汁的产生机理、组成成分仍不甚明了,防止病理性胆汁的产生还有相当难度。但是,朱培庭等实验研究发现,由杞子、首乌、生地、白芍等组成的复方能降低结石模型的成石率,具有抗肝细胞变性、逆转肝细胞超微结构异常变化的作用[6]。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胆结石病人服用中药大多病情稳定,部分病人结石减少,甚至消失,其机理可能是此类中药能降低胆汁的成石性。用“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看,胆石病高危人群服用此类药物有着重要意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0-20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日常饮食应注意什么
(1)胆囊炎在急性发作期,忌食油炸、煎的食物,忌食蛋类、肉汤及饮酒;进食应限于低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随着病症的消退可逐渐加入少量脂肪及蛋白食物,如瘦肉、鱼、蛋、奶和水果及鲜菜等。
(2)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日进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应进大量饮料(1500~2000ml),以稀释胆汁。每2~3小时进食1次,以刺激胆汁分泌。吃易消化的蛋白质,每天50g。勿吃动物脑、肾、蛋黄、油炸食物、辛辣品。
(3)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在饮食规律方面,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宜过饱。在饮食结构上,严格控制脂肪和含胆固醇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因为胆结石形成与体内胆固醇过高和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不可饮酒和进食辛辣食物,宜多吃萝卜、青菜、豆类、豆浆等副食。萝卜有利胆作用,并能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青菜含大量维生素、纤维素;豆类含丰富的植物蛋白。此外,还应补充一些水果、果汁等,以弥补炎症造成的津液和维生素的损失。
(4)胆囊炎、胆石症患者 一般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肥肉,油炸食品,含油脂多的干果、子仁类食物及蛋黄,动物脑、肝、肾及鱼子等食品均宜严格控制。平时饮食亦应进易消化、少渣滓食物以避免产生气体。一切酒类、刺激性食物、浓烈的调味品均可促进胆囊收缩,使胆道括约肌不能及时松弛,造成胆汁流出,从而使胆囊炎急性发作,所以均应避免。急性发作时宜予低脂、易消化半流食或流食;重者应予禁食、胃肠减压及静脉补液。
胆囊炎好发于中年人
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人。从医学理论上讲,胆囊炎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为慢性,开始几次发病症状很轻,疼痛不太厉害,常被误认为胃病而不被引起注意,随后病变逐渐严重,在某些诱因作用下,突然表现为急性发作,上腹部靠右边剧烈地绞痛,不敢直腰,只好用手保护腹部,不敢碰,甚至疼得在地上打滚和喊叫。
胆囊炎为何多发生在中年人呢?这得从胆囊炎的发病原因说起。胆囊就是普通所说的苦胆,形状像梨,它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脏器。人们在吃进食物以后,通过神经反射,使胆囊收缩,把胆汁通过胆道流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身体过于肥胖,或是有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胆结石等,胆汁就不容易从胆囊流出而滞留在胆囊里,胆汁里的水分逐渐被吸收,使胆盐浓度增高,而胆盐会刺激胆囊黏膜发炎。开始还是无菌的,随后细菌乘机侵入,便由无菌性胆囊炎开始转变为感染性胆囊炎。
有一些40岁以上的中年人,由于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动,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特别是逐渐发胖的中年人,由于脂肪代谢紊乱,更容易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如果同时有感染、消化不良、结石形成就更容易诱发胆囊炎发作了。绝经期前的中年妇女,因为内分泌改变的关系,常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所以得胆囊炎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一些。
防治胆囊炎的办法主要有:
1.要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更要有意识地多做体力劳动,防止过度的肥胖,因为肥胖是胆囊炎或胆结石的重要诱因。
2.要讲究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适当节制脂肪食物。因为吃带脂肪的食物以后,会反射性地使胆囊收缩,一旦收缩过于强烈便导致胆绞痛的急性发作。
3.秋凉以后要注意保暖,尤其是睡觉时要盖好被,防止腹部受凉,因为肚子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胆囊强烈收缩。
4.已经证明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胆囊发炎。 5.如果发作比较频繁,症状比较重,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用利胆药等保守疗法又不见效,就应该考虑用手术治疗。
胆囊炎的保健
一.我国胆囊炎、胆石症的主要病因与肠道寄生虫病及肠道感染有关。蛔虫能上窜钻入胆道,引起胆道发炎。蛔虫残体及蛔虫卵可成为“核心”而形成结石。肠道感染可逆行而导致胆道感染、胆囊发炎。防治这两类疾病可明显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二.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可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而发病。保持情绪乐观、心胸开朗是预防本病及减少复发的重要一环。
三.注意饮食卫生,酌情饮用矿泉水或磁化水。矿泉水以含有硫酸镁、硫酸钠、重碳酸钠的为佳,饮用后能使胆囊收缩,促使胆汁排出。平时应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毫升以上。饮食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严格控制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内脏、鱼卵、蛋黄等。饮食宜多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脂、多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萝卜、青菜、豆类等副食,多食新鲜水果,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应戒酒,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四.对久坐的人应强调进行户外活动,可选择做操、跑步、散步、太极拳、气功等锻炼。提倡腹式呼吸,能对胆胰肠胃起到有节律的“按摩”作用,使肝胆疏泄流畅。
医生告诉您怎样保养调理
1. 胆汁是帮助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物质,胆囊炎病人的胆汁分泌不良,故脂肪吸收困难。病人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偏素食为主,尽力避免高脂肪饮食。
2.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食物,消除发病诱因。多进行经常性的活动,调理经络气血,以利于胆道疏通,减少急性发作。
胆囊炎的饮食疗法
胆道疾病与饮食有密切关系,故饮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可给予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食品,如藕粉、米汤、果子水、蔬菜水、蜂蜜水等;少食多餐;禁用动物的脑、肝、肾及蛋黄、鱼籽等,不用油炸食物、肥肉等。忌饮酒、浓茶、咖啡及含粗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
春节长假即将来临,又到了探亲、访友、外出旅游的高峰期。春节期间人们长途旅行,由于较长时间乘坐车、船、飞机,途中的颠簸、震荡,人群的拥挤,生活规律的改变,加上对异地环境、水土、饮食、气候不适应等,常会引起头晕脑涨、耳鸣眼花、四肢关节胀痛无力、下肢浮肿等。如何有效预防长途旅行中出现的常见不适,有关专家提醒:
1.备用一些常用药品,有效预防各种常见病。对于免疫力差的乘客,可在旅行前几天服用一些抗感染或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同时携带一些止泻药、退烧药等药物。
2.注意饮食卫生。可以备一些湿纸巾等物品,餐前擦洗手、面部等。不买包装欠佳食品,尽量使用一次性杯子和碗筷,不随意用手直接接触食物,饮用确认为干净的水,注意不要在进食后喝太冷或冰冻水。
饮食提醒
节日期间,人们放下一年的疲劳,借此机会走亲访友,大吃大喝,尽情欢乐,但是面对佳节盛宴我们还是不能忘了“饮食有度、健康第一”的原则,既要防止节日过后给自己留了个大肚囊,又防止各种各样的节日病纷纷来凑热闹。那么,怎样安排节日饮食才科学合理,有益健康呢?看看有关专家是怎么说的。
饮食规律不能乱
合理的一日三餐的安排应是3:4:3,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是4:4:2。可是,过年期间,人的正常三餐规律往往被打乱,夜间的菜肴通常特别丰盛,由于睡眠推迟,早饭不吃、晚上猛吃,使得人的血脂、血糖、尿酸等容易升高,这对有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来说是很危险的,而且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还容易引发急性胰腺炎。所以,节日里老年人和本来就有一些疾病的人更要注意保持正常的饮食规律。
饮食原则不能忘
在品尝各种美味、大饱口福的同时,还应注意饮食搭配的基本原则:每餐均要荤素搭配、清淡少油,有绿叶菜,肉畜类不能太多,主食不能太少,豆制品和奶制品不能缺。
暴饮暴食不可取
春节期间常常有很多人容易暴饮暴食,这是很不好的。人的消化器官的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突然吃得太饱或喝得太多,这些食物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来进行消化。可是,消化液的分泌量有一定限度,加上胃胀得很大,肠胃蠕动困难,影响了正常的消化机能,情况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肠胃炎或肠胃溃疡等疾病。
零食糕点不可多
春节期间家里备有各种花生、瓜子、点心和甜饮料,这些食物如果浅尝辄止也无不可,就怕是吃得太多。如果吃多了,喝多了,就给胃肠增加了额外的负担,还会导致节日肥胖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第3个回答  2006-10-16
春节长假即将来临,又到了探亲、访友、外出旅游的高峰期。春节期间人们长途旅行,由于较长时间乘坐车、船、飞机,途中的颠簸、震荡,人群的拥挤,生活规律的改变,加上对异地环境、水土、饮食、气候不适应等,常会引起头晕脑涨、耳鸣眼花、四肢关节胀痛无力、下肢浮肿等。如何有效预防长途旅行中出现的常见不适,有关专家提醒:
1.备用一些常用药品,有效预防各种常见病。对于免疫力差的乘客,可在旅行前几天服用一些抗感染或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同时携带一些止泻药、退烧药等药物。
2.注意饮食卫生。可以备一些湿纸巾等物品,餐前擦洗手、面部等。不买包装欠佳食品,尽量使用一次性杯子和碗筷,不随意用手直接接触食物,饮用确认为干净的水,注意不要在进食后喝太冷或冰冻水。
饮食提醒
节日期间,人们放下一年的疲劳,借此机会走亲访友,大吃大喝,尽情欢乐,但是面对佳节盛宴我们还是不能忘了“饮食有度、健康第一”的原则,既要防止节日过后给自己留了个大肚囊,又防止各种各样的节日病纷纷来凑热闹。那么,怎样安排节日饮食才科学合理,有益健康呢?看看有关专家是怎么说的。
饮食规律不能乱
合理的一日三餐的安排应是3:4:3,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是4:4:2。可是,过年期间,人的正常三餐规律往往被打乱,夜间的菜肴通常特别丰盛,由于睡眠推迟,早饭不吃、晚上猛吃,使得人的血脂、血糖、尿酸等容易升高,这对有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来说是很危险的,而且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还容易引发急性胰腺炎。所以,节日里老年人和本来就有一些疾病的人更要注意保持正常的饮食规律。
饮食原则不能忘
在品尝各种美味、大饱口福的同时,还应注意饮食搭配的基本原则:每餐均要荤素搭配、清淡少油,有绿叶菜,肉畜类不能太多,主食不能太少,豆制品和奶制品不能缺。
暴饮暴食不可取
春节期间常常有很多人容易暴饮暴食,这是很不好的。人的消化器官的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突然吃得太饱或喝得太多,这些食物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来进行消化。可是,消化液的分泌量有一定限度,加上胃胀得很大,肠胃蠕动困难,影响了正常的消化机能,情况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肠胃炎或肠胃溃疡等疾病。
零食糕点不可多
春节期间家里备有各种花生、瓜子、点心和甜饮料,这些食物如果浅尝辄止也无不可,就怕是吃得太多。如果吃多了,喝多了,就给胃肠增加了额外的负担,还会导致节日肥胖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美酒助兴不过量
春节期间美酒助兴是少不了的。而过量地饮酒不仅有失仪态,而且对醉酒者的身体有害。酒精除了可以产生热能外,几乎不提供其他营养素,是一种“空热”,所以,酒喝多了必然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这样很容易发生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不足,而这种不均衡的饮食对身体是很有害的。喝酒一定要适量。多少算适量?专家告诉我们:每天不超过低度白酒(38度)50毫升所含的酒精量为适量,约相当于葡萄酒150毫升、啤酒450毫升。
郑重声明 反面看书 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与名城苏州网站立场无关。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