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国脉微如缕翻译和解析

如题所述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翻译:国家的命脉,细得像一缕游丝。

解析:

此词以“送廖叔仁赴阙”为题,意在通过送别友人,抒发自己对于时局的感慨,深寓自己的政治理想。

起句“国脉微如缕”,作者以“国脉”这一形象词语来描绘当时岌岌可危的国势,既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忧虑,也显示了自己的政治眼光。用“微如缕”这一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国势危殆,极其贴切,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并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一句既是全词的基调,也是全词的题眼,为下文的进一步抒情、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次句“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作者以形象的笔墨,提出了怎样挽救国家危亡的尖锐问题。在这里,作者明显地流露出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不积极备战的不满,也表达了自己力主抗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情怀。据《汉书·终军传》记载,终军曾自请长缨,誓缚匈奴王以决胜负,后终以此得名。词人在这里用“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一句来表达自己的报国之情,显然是以此来激励友人,希望他能以国事为重,去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这既是对友人的激励,也是对自己的鞭策,表现出作者殷切的期望。全句用典贴切,使词意更加含蓄、深刻,令人玩味无穷。接下来一句“未待头童齿豁,竟已成迟暮”则是壮志难酬的浩叹。这两句,将词人那种渴望建功立业、为国驱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上片最后三句:“未老刘先,如公者少,此席今难遇。”既是劝勉友人,也是自勉自励,表达词人要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迫切心情。“未老刘先”是用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先的典故。刘先字元异,少有壮志,曾多次上书曹操,陈述天下大计,深受曹操器重。作者以刘先自比,意在表明自己虽然年岁未老,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已付诸东流,故以“未老刘先”自叹。“如公者少”则是赞颂友人廖叔仁。这句是说,在当今这个苟且偷安、庸碌无能之辈充斥朝廷的情况下,像您这样有才能的人是太少了。“此席今难遇”一句,则是对友人的盛情款待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一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开启了下片,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下片“共语三更,如何才得身长健?但教心似金钿坚固,任他随聚随分。”几句,是全词的枢纽。它既是对上片所提问题的回答,又是词人半生经历的总结,更是词人处世哲学的集中体现。这几句的大意是说:我们今夜一起倾心交谈,不知怎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我认为,只要使自己的心像金钿一样坚贞牢固,就可以随遇而安,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了。这几句,乍看似与上片无关,而实则与上片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这里,词人用“身长健”这一形象的语言,概括了自己过去的坎坷经历,并把它作为下片抒情、议论的基点,从而使全词有机地统一起来,显得浑然一体。同时,这几句又是词人处世哲学的集中体现。词人认为,只要心身坚如金钿,就能随遇而安,立于不败之地。这既表现了词人那种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也说明词人在经历了长期的政治风云变幻之后,已经变得成熟起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处世哲学。

最后三句:“天上玉堂森宝书,人间荣悴阅兴亡。今何许?只留公一柱,此日看君行。”作者由眼前的聚会联想到天上的玉堂,由人间的盛衰兴亡想到国家的今昔变化,从而对友人的此去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天上玉堂森宝书”,用《新唐书·刘禹锡传》的典故,说明廖叔仁此去将重任在肩,寄予了词人的殷切期望。“人间荣悴阅兴亡”则是对南宋统治集团忽战忽和、忽兴忽亡的做法的鞭挞,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国事的深深忧虑。“今何许?只留公一柱,此日看君行”三句,以“今何许”这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