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

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为解决诸葛亮的工作问题。

东汉末年,国内经济萧条,大量工人失业,生活得不到保证,纷纷接杆起义,较为有影响力的就是184年的黄巾起义。其实在这些失业工人中不乏大量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比普通工人更难对付,诸葛亮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刘备是个聪明人,为了安定社会,三次亲自登门为诸葛亮办理下岗证,前两次遭罪拒绝。后来刘备为诸葛亮通关系,诸葛亮在他的帮助下考上公务员,分配到国家机关单位工作。刘备深深的知道,解决知识分子的就业问题远比解决一般工人的就业问题更为重要,后来才有三国鼎立的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5
关于三顾茅庐,史书《魏略》、《九州春秋》和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记载大相径庭,不但如此,它还完全颠覆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说中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三次走进卧龙冈,拜访韬光养晦的诸葛亮,最终诸葛亮走出山林,辅佐刘备成就帝业。这一段被世代读者传唱的佳话,为什么在史书上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呢?在历史的真实上,到底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还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呢?这个事情为什么如此奇怪呢?
其实这个呢,也不能说很奇怪,而且诸葛亮登门自荐的这个说法,虽然是非主流意见,也还是有一批历史学家支持这种说法。比方说有一位刘啸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三顾茅庐”质疑》,他就认为三顾的说法靠不住,为什么呢?他认为就诸葛亮和刘备双方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诸葛亮更需要刘备,因此他提出这样三点意见,第一点,意见就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为这个《三国志》里面说的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作为一个老板的人选,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他就是要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他岂肯在隆中坐等刘备“三顾”呢?那刘备不顾呢?不来找他怎么办?所以刘啸说这等于说诸葛亮在那儿下了一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我就在这个地方做一辈子农民了,这可能吗?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点,刘备需要人,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个老板。那么请大家想想,是需要一群人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迫切呢?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刘啸先生说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诸葛亮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诸葛亮要早。刘备因为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了,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有一个刘备呢?刘备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这样一个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还去等这个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顾茅庐呢,所以刘啸先生得出一个结论,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这个结论,应该说他这个分析还是有他的道理,那么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三国志》,否定《出师表》,而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三国志》你可以否定,但《出师表》否定不了,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说《出师表》是伪作,《出师表》怎么说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说的非常清楚,“由是”,“遂许”把因果关系说出来了,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且和他讨论了当世之事,使他产生感激之心,这才同意追随刘备,遂许嘛!所以《出师表》否定不了,那么现在问题就只有这样一个办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师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个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说的这个事情也是真的,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了那么一番谈话,而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但是这个说法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CB%C4%CE%AC%CA%B1%BF%D5/blog/item/88d8ecfe5b318c315c600826.html

第2个回答  2006-10-15
兴复汉室
北定中原

http://baike.baidu.com/view/3979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3708.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0-15
走投无路,称王登帝,力图天下
第4个回答  2006-10-20
光复汉室 ,,顶顶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