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哪五件事是虚构的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如题所述

如果问历史上哪个时期最被大家所熟知,恐怕十个人里有九个人都会说三国时期,之所以如此,恐怕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分不开,正是因为这部小说的大火,才让世人牢牢的记住了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像雄才大略的曹操、宅心仁厚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云长等等,每个人的特点都是那么的鲜明,那么的深入人心,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著名故事,历来也被人所津津乐道。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如今很多人都把小说中的内容当成了“真实”的事件,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人被《三国演义》的情节误导的情况,经常拿着故事当史实来读,这就有点儿尴尬了,比如以下这五大事件便是如此。

第一件:三国中主要人物的年龄问题

一般人年龄就不多说啦,咱们就说说魏、蜀、吴三个国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依次为:曹操、吕布、赵 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根据一些史料表明,东吴的重臣张昭比孙坚小一岁,蜀汉中的关羽关二爷比刘备大一岁,赵 云至少比刘备要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 云其实已经五十上下了。

第二件事:司马懿真的被是诸葛亮的遗计给吓跑了吗?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桥段是“死诸葛吓跑活仲达”,每当看到这里,都忍不住感叹诸葛亮的确是神机妙算,连死后的计谋都能将司马懿吓跑,实在令人敬佩,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说起来,历史上确实有过这事,但是,这并非是诸葛亮的遗计,而是因为司马懿的心虚。

“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从《汉晋春秋》来的,《汉晋春秋》中记载: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便驱军追赶,当两车接近的时候,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毫无疑问,罗贯中就是根据这段记载,进行了艺术加工。

第三件事:诸葛亮“舌战群儒”

一说到“舌战群儒”,脑海里便会立刻出现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在东吴阵营中,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智者形象,不过,可能让很多人失望的是,其实这不过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情节,历史只是诸葛亮见了孙权一面而已,当然了,包括“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连环船”莫不如是。

第四件事:美女“貂蝉”

说起貂蝉,可是《三国演义》中鼎鼎大名的美女,毫不夸张的说,她在演义中对后期局势的推动至关重要,正是因为她,才让吕布和董卓的关系产生裂痕,并最终杀死董卓,可真实的情况是,历史上并没有关于貂蝉的任何记载。

而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没有明确记载过貂蝉这位大美女,只是在《三国志》中 出现过这样的文字:“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健壮,厚接纳之”,也就是说,这位令人魂牵梦绕的美女只存在于演义之中。

第五件事:“火烧博望坡”到底出于谁的计谋?

好吧,又是和诸葛亮有关的事情,很多人至今依然相信“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定下的计策,然而,这又是一个乌龙,事实上,这是出自刘备的手笔,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另外,《三国志李典传》也记载着:“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曹操)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从以上这两段记载不难发现,“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掠了刘备的美,其实,读过正史的人都能看出其中的问题所在,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的山,当然不可能是诸葛亮的计策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