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人当初到了东北之后,在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如题所述

原本清朝开国之初,也曾经大规模从山东往东北移民,而且用的就是“韩信招兵”的方式。

就是你从关内带一百户人口以上,你要做文官,可以给你授个知县,若是做武官,可以给你守备。所以实际上在清初就已经有很多关内百姓在辽东繁衍了。

但是由于关内的农民过去之后,东北适合种地,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导致了和渔猎的满人以及游牧的蒙古人大规模的冲突。

这使得清廷开始担心破坏了满人的风俗传统,并且都开了荒,上哪打猎去啊?这部分早期移民后来也基本迁到了大连、丹东、锦州等地。这些城市后来也成了后来新移民主要投靠的城市之一。

康熙7年(1668年),清廷为了在关在保留一块“自留地”,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而且开始对关东实行封禁。这一封禁就近200年。

一直到咸丰10年(1860年),在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建议下,清廷才开始对关东局部开禁放垦,一直到光绪23年(1897年),清廷才全面开放关东。

然而民间实际上于咸丰5年(1855年),由于一场罕见的洪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大量破产的农民就被逼着“闯关东”了。一场延续近百年的人口大迁徙,就此打开序幕。百年间,据不完全统计,闯关东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

“闯关东”的人最难的是初到关东之时,如何立足的问题。都说东北人好客,不排外,所以才能够接纳这么多移民,其实也不尽然如此。

原本世居在关东的满人、蒙古人,还有原先的“流犯”,对待闯关东的山东移民态度并不好,“土客冲突”也非常大。

毕竟关内关外已经隔绝了近200年,无论文化还是经济,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

并不是闯关东,到了那随便开荒,就可以种地。关东的荒地很多,土地肥沃。的确“棒打狍子,瓢舀鱼”,但也不是不种地也饿不死。因为这些地并非无主之地。虽然地价很便宜,税赋很低,但是也是需要花钱置地,才能种植的。

所以这部分最初的“非法移民”到了关东,只能去做最艰苦,最危险的事情。到老金沟去挖金子,比如给当地人当雇农。

积累了一点资本之后,再去置两垧地,盖个房子,慢慢再将家人接过来。这些在《闯关东》里都有具体描述。

东北的地最大的优点就是肥沃,适合农业种植,种子掉在地上都能长出庄稼。是全世界仅有的四块黑土地区之一,另外三块分别为东欧的乌克兰平原、北美的密西西比平原、南美的潘帕斯草原。

所以基本上当年种植,当年便可有收成。所以担心的并不是有了地,第一年日子该怎么过?而是第一批人如何能够在关东站住脚、立住户。再来的有了投靠,日子相对会宽松得多。

粮食有收成以后,还得把房子修结实,要盖上炮台,防止胡子。

解放前,东北的匪患比较猖獗,据不完全统计,全东北超过10万武装土匪。土匪在东北又叫胡子,因此防土匪也是重中之重。《闯关东》里,老朱家就是因为房子被胡子点了,才被迫搬到城里去开酒店的。

张学良晚年回忆说,当时热河来关东当胡子最多,无论山东的移民还是当地人都防着他们。东北到了晚上上炮台放枪的都是女人,因为男人要休息。

但是经过百年的融合和历史变迁,如今的东北热情好客,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