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没得选又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正所谓职场如战场,身在职场,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竞争,如何才能从残酷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许很多时候产生决定作用的并非努力本身,而是你的思维方式。回想曾经,当我们刚刚毕业走入职场的时候,我们努力工作,每天加班到很晚,认为只要这样做,领导就一定会器重自己,所谓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都是迟早的事儿。

可问题是我们其中一定有很多人在勤勤恳恳度过了这样的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状况依然没有任何改善,我们干的活是越来越多,但到手的工资却依然没有长进。你觉得自己拿着一个人的钱去干了两个人的活,你开始忿忿不平,你开始消极怠工,甚至偶尔会和同事一起抱怨,你指责老板不懂、知人善用,于是逐渐进入到了另一种工作状态。上班不就是为了赚工资,认真你就输了。

在职场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没得选又该

作为一名员工为企业付出那么多,自然都希望能够获得老板的认同,得到应有的回报。想必每个刚入职场的人多半都有这样的想法。那换做老板的角度,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有句话叫做屁股决定脑袋,一个人坐在什么样的位置往往决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范围。无论是你的领导还是老板,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是人就自然会被那些努力卖命的员工所感动。但是如果你要让他们单纯为这份感动买单,对不起,这时候他们便会有更多的权衡和考虑。

这是为什么?不如让我们先换个角度。举个例子,比如你的老板是个特别爱画大饼的人,他经常会对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前人后都对你赞赏有加,时不时还会给你发个优秀员工奖状。可问题是除了这些虚拟的奖励以外,他不曾给你提升过一毛钱的工资或奖金。试问你还会忠心耿耿地跟随他吗?不用问,我想一般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想用最少的成本博取最大的价值。

站在老板的角度,他们想要通过最小的支出获取最大的利润。所以他们看重的并非一个人努力的程度,而是一个人所能带来的实际价值。站在员工的角度,我们同样期望通过最少的劳动力获取最多的收入。所以典型的打工思维就是追求性价比,如果一份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性价比,那么就会让人很容易参生抱怨或者考虑跳槽。所以对于职场来讲,所谓的努力是最没有门槛的事情。因为只要你想努力,其实很多人都能做到努力,问题是如果自身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就算你累到死也捞不到任何的好处。

也许你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那到底怎样才能扭转局势、反客为主?其实方法很简单,你只需要换位思考,了解老板的思维,并掌握住博弈的制胜技巧。

在职场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没得选又该

在我们谈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之前,先和大家普及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法则,它就叫做囚徒效应。

为什么提到囚徒效应?这是因为我们在职场当中经常容易走入一个盲区,即我们每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习惯于从利己的角度出发。虽然我们都知道合作是利大于弊的道理,然而由于我们在结果出现前,并不确定对手是否会采取和我们一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宁愿做出一种两败俱伤的抉择。这就好比在商业竞争当中,有三家实力相当的公司在竞争同一个标,任何两家公司的合作都会大大提升中标的概率。但由于彼此都无法确切地肯定对方与自己想法的一致性,所以往往会选择通过碾压利润的方法与对方拼杀到底,最终损人又不利己。

这就是囚徒效应的典型表现。囚徒效应其实来自于19世纪50年代一个叫做囚徒困境的实验。话说在上个世纪的欧洲,曾有一段时间接连发生大型的纵火案,有一次警察抓住了两个因仇视社会而纵火的犯罪嫌疑人,但是警方却没有充分的证据起诉他们。

于是警方想了一个办法,将这两个人隔离到不同的两个楼房,要求他们承认罪行,并给他们提供了三种选择。第一,如果2人同时承认纵火,每个人将被判三年有期徒刑。第二,如果一个抵赖,另一个坦白并愿意出庭作证,那么抵赖者将被判5年有期徒刑,而坦白者将被无条件释放。第三,但如果两个人都抵赖,那么由于证据不足,每人都将只被判一年的有期徒刑。很显然问题一出,至于是否招供就变成了这二人的两难选择。虽然他们彼此都知道选择第三种方案对双方最有利,但是由于2人没有任何见面的沟通机会,于是这场选择就成为了此二人的博弈。因此由于互相担心对方会出卖自己,所以二人都选择了坦白,最终分别被判处了三年有期徒刑。

囚徒悖论揭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面对社会上残酷的竞争,几乎每个人都会追逐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还不得不以最坏的恶意推测别人,从而企图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避免自己的损失最大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交流和对话的公共空间无法形成,所有的故事都在背后演绎,最后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疑。

在职场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没得选又该

再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的那个话题,到底如何才能掌握老板的思维,达到彼此目标与利益的一致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同样需要区分老板与一般员工的思维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的特性。

我们常常讲一个公司里面,员工往往关注的是行动,管理层关注的是结果,而老板关注的是回报率。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接到一份计划,在普通员工眼里,他首先看到的是里面包含了哪些自己需要做的工作;而在管理层眼里,他首先看到是这个计划包含了哪些需要阶段性呈现的结果;可在老板的眼里,这些过程和结果都不重要,因为他考虑最多的是自己需要投入多少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而这些投入能够在多长时间带来多少回报。

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多多锻炼自己的投入产出意识,而不是一味的表现,努力使自己沉溺于细枝末节中无法自拔。

在沟通层面上,我们当中一定有很多人常常会觉得与老板无法沟通。事实上,这仍然是因为彼此的关注焦点不同。比如很多经营管理专家都曾讲过,永远不要让老板做问答题或者选择题,因为老板真正想做的是判断题,什么意思?不如让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比如公司的员工为客户量身定制了一套方案,可是客户并不满意,这时候负责该项目的员工前来向你汇报说:“老板,客户不满意我们的方案,下一步该怎么办呢?”这是个典型的问答题,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想?很显然,如果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你来想,那要员工来做什么?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选择题。还是同样的场景,这时候有另一个员工过来跟你说:“老板,客户不满意我们的方案,我觉得下一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我们把方案推倒重做,可能会延误交期。另一种是我们继续和客户周旋,我们该选哪种方案呢?”同样身为老板的你肯定依然头大,因为无论选择哪种方案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

那究竟什么是判断题呢?同样的场景再来假设,这一次来的员工如此向你汇报:老板,客户不满意我们的方案,我觉得下一步有两种选择,一是我们把方案推倒重做,可能会延误交期,另一种是我们继续和客户周旋。然而以上两种方案我觉得都欠妥,如果我们想要拿下这个客户,我建议下次的汇报您亲自作证,因为对方的领导还是非常认可您的专业性,我可以让同事们加班优化一下方案,我们把时间定在下周三,你看可以吗?”

到这里你发现上述三种沟通方式的区别了吗?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更加倾向于欣赏哪一种员工呢?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工作沟通中,应该多去换位思考问题的利弊。

我们常常会听到身边的人抱怨,为什么老板自己制定好的计划反而天天变?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普通的员工考虑的多半是自身的稳定,其本质是在规避风险。而老板他们多半思考的是机会成本,毕竟就算老板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规避掉了所有的风险,但是公司还是要向前发展,产品还是需要投入,员工的工资还是要照常的发。因此,有的老板之所以天天变,是因为在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每天都面临着庞大的机会,一成不变,其实才是最大的风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