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整改对照检查材料聚焦四个意识三篇

如题所述

  (一)学习不够,认识不深,对标聚焦不精准
  一是学习上级指示精神不深不透、流于形式。集中学习方面,今年以来共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18次,仅有15次安排了脱贫攻坚相关内容的学习;共召开县委中心组学习14次,其中学习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文件仅5次;市委巡察组反馈问题之前,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调度例会基本没有安排过专门的政策文件学习。
  分散自学方面,虽然购买编印了不少脱贫攻坚学习资料,但大多数班子成员仅仅是“蜻蜓点水式”地翻一翻,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深学细研。由于学习不够、领悟不深,导致对脱贫攻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站位不高,在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过程中对标不准、方向跑偏、走形变样,“一边倒”抓脱贫攻坚的态势迟迟没有真正形成。巡察组反馈的“四个意识不够强,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领导力量安排不当、乡镇干部抽调借调严重”“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等问题,究其原因都是学习不深、思想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造成的。
  二是学习扶贫政策业务知识不细不全、消极被动。部分班子成员对扶贫政策和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仅限于分管口子,对其它应知应会的政策、业务知识学习较少、掌握不熟,在市委巡察组组织的县领导扶贫业务知识测试中,很多应知应会的题目都答不上来。
  每当有上级巡视巡察组来我县时,不少班子成员都有“访谈恐惧症”。由于对政策和业务知识不熟悉,导致指导挂点乡镇和包村扶贫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对自己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可以享受哪些政策补助、如何申请政策补助都搞不明白。
  三是对全县脱贫攻坚形势任务认识不清、盲目乐观。部分班子成员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艰巨任务认识不到位,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底数不清、掉以轻心,把问题整改看得过于轻松、过于简单,调度工作按部就班,推进落实不温不火,缺乏“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有的班子成员争先创优意识不强,坐井观天,盲目自信,自我陶醉,对兄弟县市你追我赶、热火朝天抓脱贫攻坚的氛围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到井冈山、瑞金、万安等地学习考察回来后,还自认为“大家都差不多”。
  (二)统筹不力,谋划不当,顶层设计欠科学
  一是指挥调度机制不顺畅。战略战术安排欠考虑。顶层设计、工作机制不科学,有些政策在制定出台过程中既没有吃透上级精神、对标政策要求,又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导致一些政策反复调整纠偏,“按下葫芦浮起瓢”,严重影响了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效率。
  工作靶心未聚焦。前期政策制定、资金安排、项目安排未能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等关键要求,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反复调表格、建台账等纸上作业上,把有限的扶贫资金过多地安排在修建村级文化广场、建设电商服务站、粉刷赤膊墙等“盆景”工程上。指挥调度不高效。调度推进机制不科学,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和21个推进小组运行效率偏低,对行业部门、乡镇提出的一些问题长时间议而不决,未能统一作出解决方案、及时给出明确答复,导致一些乡镇、单位在政策执行和工作落实中标准不一、各自为战、无所适从。
  二是干部力量安排不到位。履行“党管干部”职责不到位,在选人用人、班子配备、干部调配、第一书记选派方面没有真正体现“扶贫优先”“尽锐出战”要求。比如,市委巡察组反馈的扶贫和移民办主要负责人没有农村工作经验问题,确实是县委常委会在领导力量安排方面考虑不够全面,没有注重其农村工作经验的学习积累;个别乡镇党委书记脱贫攻坚的能力水平有欠缺,最后不得已才“临阵换将”,耽误了工作推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选人不当”“用人失察”;大部分乡镇党政班子配备不齐,个别岗位长期空缺,但没有及时引起足够重视并向上级组织争取配备到位,导致乡镇脱贫攻坚力量严重不足。
  特别是在全县脱贫攻坚“一边倒”的态势下,仍然抽调了一大批乡镇干部参与重点项目征地拆迁、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等工作,对部分县直单位随意、大肆抽调借用乡镇干部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制止,导致部分乡镇干部“流失”严重,影响了乡村扶贫工作开展。
  三是扶贫资金筹措不充足。县委常委会领导和驾驭经济工作的力度和水平有所弱化,金融意识不强,对脱贫攻坚资金安排缺乏长期规划和长远考虑,没有做到提前谋划、未雨绸缪,错过了国家融资政策窗口期,随着上半年金融政策收紧,再加上争资争项积极性不高、成效不佳,导致下半年融资工作举步维艰,扶贫资金筹措十分被动,全县脱贫攻坚项目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了一些脱贫攻坚项目推进和政策落实。
  (三)履职不力,作风不实,工作落实打折扣
  一是贯彻执行不力。部分班子成员示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贯彻落实县委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习惯于等待观望,行动迟缓、效率低下,有的甚至打折扣、搞变通、走过场。比如,县委出台文件要求从10月份开始,每位帮扶干部每月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于2天,少数班子成员至今没有全面落实到位。
  二是指挥调度不勤。虽然成立了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下设21个推进小组,但基本上都没有按照县委文件规定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议,导致各推进小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牵头抓总、指挥调度、督促落实作用。一些担任推进小组组长的班子成员,平时对工作推进不管不问,对出现的问题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自己解决不了又不汇报,导致工作推进缓慢,安全饮水、公路建设、老人住老房、移民搬迁等一系列节点难点问题久拖不决。
  三是工作作风不实。有的班子成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平时下乡进村开展扶贫工作开个会、讲个话、转一圈就回来了,没有真正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班子成员习惯当甩手掌柜,对很多需要自己亲力亲为事情,习惯叫身边工作人员、镇村干部代劳。比如日常的上户走访记录、一本通填写、入户调查等都由其他人代劳,导致自己对所挂贫困户情况不熟悉、对所包的村情不掌握、对所挂点联系的乡情不了解。在市委巡察组对部分县领导掌握脱贫攻坚情况的测试中,有的班子成员连自己结对帮扶的贫困户的名字都写不全。
  四是督促指导不严。有的班子成员对分管部门、挂点乡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不知晓、不过问、不研究、不解决;对上级巡视巡察以及本县督查反馈交办的问题没有履行整改领导责任,甚至对一些乡镇虚假整改的问题听之任之。有的班子成员对需要自己审核把关的工程项目、数据材料等标准不高、要求不严,导致一些乡镇出现虚报整改、漏评错退、项目监管不严、财务管理混乱、“三重一大”决策流于形式等乱象。
  (四)纪律不严,问责不力,压力传导不到位
  一是监督执纪问责不严格。问责力度不大,有时问责的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在县级领导督查和专业化督查工作中,对排位倒数的乡镇、单位、包村责任人仅采取一些上台表态发言、批评、约谈等轻微问责形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没有形成强大的问责震慑力。
  比如,**乡、**乡在今年连续两次在脱贫攻坚督查中倒数,县委派出巡察组进驻两个乡后,常委会仅仅是对**乡党委进行了全县通报批评,两个乡均未对相关干部进行问责处理。由于该打的板子没有打到位,导致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问责范围偏小,2016年以来仅查处了42件扶贫领域案件,处理科级干部仅1人,没有完全落实“一案双查”的要求,有的案件没有对相关分管领导进行追责。目前,还没有问责过县处级干部。
  比如,按相关规定在县级领导督查和专业化督查中累计两次以上倒数的乡镇挂点县领导要在常委会上作出深刻检讨,但是没有认真实施,仅仅是在大会上对相关的挂点县领导进行无关痛痒的批评,问责力度“宽、松、软”与当前脱贫攻坚“一边倒”形势十分不匹配。
  二是乡镇纪委建设不规范。对乡镇纪委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完全按照上级要求抓好乡镇一级纪检软硬件建设,乡镇纪委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比如,市委巡察组反馈有的乡镇纪委“三转”不到位,乡镇纪委书记身兼多职,分散了监督执纪精力,这与县委常委班子对纪检工作抓得不紧不实有很大关系。
  比如,**镇纪委书记在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除负责纪检监察工作外,还分管了土管、规划、圩镇管理等其他主要工作,违背了市委相关文件规定,但是这个问题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回头看”时才被发现。县委督促乡镇党委抓好纪检工作不够,没有层层传导压力,少数乡镇纪委主动作为不够,履职不力,有的一年未主动发现问题线索,未查处一例扶贫领域腐败案件。后勤保障不力,乡镇纪委标准化建设不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