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背后故事

如题所述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最为人熟悉的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为惨烈的时期。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在经过黄河时,受到启发,创作了《黄河诗章》,冼星海深受感动,抱病连续六天创作,最终在1939年3月31日完成。4月13日,作品在陕北大礼堂首次公演,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演出。《黄河大合唱》是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以及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的历史事件,激发人民保卫国家的意志。


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延安,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乐队利用所有可用的乐器,包括小提琴、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他们用木板搭起临时的谱架;没有低音乐器,他们自制乐器,如将汽油铁桶改造为低音胡琴,发出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乐队的创新和智慧不仅为《黄河大合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体现了在艰苦环境中,人们创造的无限可能。


《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分别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人民的苦难、民族的斗争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它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清新优美的音调和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时代精神。《黄河大合唱》不仅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九十年代的今天,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黄河大合唱》所激发的精神激励作用依然存在,每次演唱或聆听都能让人激动。


回顾1943年至1945年,冼星海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作品在1939年3月26日开始创作,3月31日完成,创作地点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小窑洞。作品由光未然创作歌词,冼星海作曲。在延安,该作品多次演出,受到了延安各界的广泛好评。作品随后在各地前线和后方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因为它传达了中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和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励作用。作品所表现的民族团结、坚韧不拔和对未来的希望,成为中国人民抵抗外侮、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精神力量。在九十年代的今天,尽管时代背景与创作时期已有巨大差异,但《黄河大合唱》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面对困难、追求梦想的不竭动力。


扩展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