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骨折的名词解释_骨折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桡骨下端骨折是骨伤科临床最常见骨折之一。接下来是我整理骨折的解释,希望对你们有用!

  骨折的意思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多为各种暴力损伤所致,也可因骨病引起。骨折可发生在—个部位,也可为全身多发性。一般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多数病人能部分或全部恢复肢体的功能,少数损伤严重、未得到及时恰当治疗或有合并症的病人,则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残疾。骨折发生后,离医院较近者,可直接送医院或拨打急救电话;离医院比较远的病人,应尽量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和固定,以防在送医院途中加重损伤,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常用的分类原则有以下三种:

  一、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分为:

  1.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的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骨折处的伤口可因直接暴力如刀伤、枪弹伤由外向内等引起,也可因间接暴力致骨折后,尖锐的骨折端由内向外刺破皮肤或粘膜后引起。如耻骨骨折伴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致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1. 不完全骨折: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又可分为:

  1) 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纹,无移位,可见骨折线,多见于颅骨、肩胛骨。

  2) 青枝骨折:多见于 儿童 ,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不明显,但因儿童骨质柔韧,有时仅表现为骨质劈裂,与青嫩树枝被折断时的情况相似而得名。

  2. 完全骨折: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完全中断。按骨折线的方向和形态又可分为:

  1) 横形骨:骨折线与骨干的纵轴接近垂直。

  2) 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的纵轴呈一定角度,根据角度又可分为长斜形和短斜形骨折。

  3) 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

  4) 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三块及以上。如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为T形或Y形骨折。

  5) 嵌插骨折:骨折断端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即骨干部的皮质骨嵌插入骺端的松质骨内。

  6) 压缩性骨折:骨质因压缩而变形,多见于跟骨、脊椎骨等松质骨。

  7) 凹陷性骨折:骨折部皮质局部深陷,多见于颅骨。

  8) 骨骺分离:骨折经过骨骺,骨骺的断端可附有一定数量的骨组织。

  三、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分为:

  1. 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次移位的骨折。如上述的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嵌插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的骨折。如上述的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螺旋形骨折等。

  骨折的病因

  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

  1.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2.间接暴力

  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落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3.积累性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骨折的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1)休克 对于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等而引起休克。

  (2)发热 骨折处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2.局部表现

  骨折的局部表现包括骨折的特有体征和其他表现。

  3.骨折的特有体征

  (1)畸形 骨折端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延长。

  (2)异常活动 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撞击,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以上三种体征只要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但未见此三种体征者也不能排除骨折的可能,如嵌插骨折、裂缝骨折。一般情况下不要为了诊断而检查上述体征,因为这会加重损伤。

  骨折的检查

  1.X线检查

  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可显示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性骨折等,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拍片检查也是必需的,可以了解骨折的类型和具体情况,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X线摄片应包括正、侧位片,必须包括邻近关节,有时需加摄斜位、切线位或健侧相应部位的X线片。

  2.CT检查

  对于骨折不明确但又不能排除者、脊柱骨折有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根者及复杂骨折者均可行CT检查。三维CT重建可以更直观便捷地进行骨折分型,对治疗方案选择帮助很大,目前临床上常用。

  3.MRI检查

  虽然显示骨折线不如CT检查,但对于脊髓神经根及软组织损伤的显示有独特优点,目前已广泛用于脊柱骨折的检查。

  骨折的治疗

  骨折病人的典型表现是伤后出现局部变形、肢体等出现异常运动、移动肢体时可听到骨擦音。此外,伤口剧痛,局部肿胀、淤血,伤后出现运动障碍。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肢体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因此,在骨折治疗中,其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这三个基本原则十分重要。

  1.复位

  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关系,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 方法 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

  2.固定

  骨折复位后,因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这些固定方法称外固定。如果通过手术切开用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固定,则称内固定。

  3.功能锻炼

  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通过主动或被动活动未被固定的关节,防止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等,使受伤肢体的功能尽快恢复到骨折前的正常状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