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过度保护体现在哪些地方

如题所述

过分保护主要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办代替,另一方面是过分限制(限制自由)。
包办代替是指父母完全代替孩子做许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同时也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技巧,反而培养孩子的依赖心理。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吃饭了,母亲却要喂孩子,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完全可以自己穿衣服了,母亲却替他穿,似乎总是怕孩子做不好,不忍心让孩子面对困难,又怕耽误时间。笔者曾参加一次幼儿园小班的活动,当时孩子们表演“小猫钓鱼”,每个孩子戴着小猫的头饰,跑到一条线,线的另一面是许多小木鱼,钓了鱼跑回来放在鱼筐,再重复,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其他小朋友钓的多,纷纷跑去帮忙,一下子秩序就乱了,孩子干脆不钓了,只是看着妈妈做。从表面上和从眼前看,包办代替似乎对孩子有好处,有时反而节省了时间,但从长远看对孩子却非常不利,因为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使孩子无法得到锻炼,也就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过分控制指父母对孩子实行直接的和尽可能的完全的控制。担心孩子跑来跑去有危险,所以尽可能地限制,孩子的活动被限制在卧室或起居室内,或限制在自己身边,充其量不能超出自己的视线。孩子想到户外去自由活动或到邻居家找同伴玩耍总是不被允许。这样,来自家庭以外的一切影响都被切断。即使外出,也总是牵着孩子决不撒手。不让孩子跟其他孩子接触和游戏,似乎唯恐受人欺负和受到不良影响。有些母亲甚至禁止父亲管孩子,似乎只有把孩子完全放在个人控制之下她才满意。这种母亲对孩子是绝对权威,强调孩子要听话,要服从,用各种清规戒律约束孩子,干预孩子的个人意志,防止和制止孩子的独立行动。父母对子女的行为不断进行“审判”和惩罚,经常发出各种指示和禁令,如不许淘气,不许闹,不许乱跑,坐着不许动,手不许这儿摸那儿摸,身体要坐直等。在我的诊室就经常出现这种情景,有时父母两人一起纠正一个孩子,“不要乱动”,“看着医生”,“声音大点儿”,“没礼貌”等,医生指出太多的挑剔,家长稍有停顿,一会儿又开始了没完没了地指责和纠正。
过分保护的母亲倾向于将孩子幼稚化,即将孩子看成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这种母亲跟孩子的身体接触过多,过分亲密。已经好几岁了,还经常长时间搂抱在怀里,像婴儿一样。我的诊室经常有上初中甚至高中的男孩必须跟妈妈睡觉,否则他就不能入睡,所以容易出心理问题。除身体接触过多以外,幼稚化的另一表现是,母亲和孩子说话喜欢用儿语,有些话几乎只有母子两个人懂。母亲称呼孩子总是用“小宝贝”、“我的乖孩子”之类,即使孩子已经上中学甚至已经成年,称呼仍用乳名。
过分保护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现简述如下:
1.独立生活能力差。
由于包办代替,孩子没有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结果动作笨拙,行为幼稚,连个人生活也不会料理。有些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不会洗衣服,掉了纽扣不会缝,连煮面条也不会,更不会去市场购物等。
2.“社会化”不足,这主要是就童年而言。
到了少年青年期,则表现为社交无能,与人交往的动机缺乏或过分害羞,社会适应困难。
在美国,如在下述五条中,只符合其中一条或一条也不符合,就说明这个儿童是社会化不足:
(1)至少有一位同龄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六个月之久。
(2)在看不到有什么即时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地帮助别人。
(3)有内疚或悔恨的情感(当他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好后果但并未被人发现的时候。)
(4)别人做对他不利或有损的事,能够原谅而不指责别人,也不告状。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显然,过度保护造成儿童社会化不足,是一种严重的情况,因为社会化也就是健康性格雏形的行为过程。
过度保护下长大的青年,学校成绩可能优秀,但一出校门踏入社会就会碰到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知识和技术无法发挥。因为他们一点儿也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不会跟别人互道信息和配合协作,更谈不上组织才能。
3.性心理不成熟。隔代教育的孩子对祖辈过分依赖,使感情完全固定在老人身上。使他对其他人不能建立持久的情感联系,甚至对自己的父母情感也不深。
4.自我中心。在家里一贯处于中心或第一的地位,使孩子产生牢固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模式,不了解别人,更不会关心体贴别人,从来也不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儿童时期的自我中心很可能成为成年后极不健康又极难改变的性格的核心。
5.不负责任的行为。过分控制造成孩子经常不自由和受压抑的体验,有时便爆发为不可控制的冲动,各种不顾后果的违反道德或法律的行为便出笼了,逃学、斗殴、说谎欺骗、偷窃等在过分保护的儿童少年中是常见的。这种行为对于行为人来说是一种解脱,行为本身伴有冲破约束的快感。这样一来,每次行为都被快感所强化,所以很容易成为习惯,孩子在过度保护下生活,似乎什么都能得到满足,但牺牲了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使孩子感到不愉快、不舒畅。但是不知道他的不顺心、不愉快是怎么来的,只能体会到发泄性的行为能使他获得快感。因此,这种孩子往往有盲目的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事后,孩子也知道不对,但隔些时候还是照样发作,累犯错误却不知根源何在,想改过也不知从何下手,甚至家长和教师也分析不出个所以然。但是,如果让孩子脱离父母一段时期,例如,到夏令营去生活几个星期,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就会暂时得到发挥,自由不受限制,好奇和创造受到鼓励,不负责任的行为自然就减少甚至消失了。
值得重视的是,孩子一旦出现不负责任的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一定要进行具体分析,确定性质,寻找根源,及时解决。否则,积重难返,问题就严重了。家长和教师往往侧重于向孩子讲道理,帮孩子明辨是非。其实关键往往根本不在这里。孩子何尝不知道骂人、打人、逃学、偷窃等行为是错误的,问题在于,如果循规蹈矩意味着按父母的指示和禁令行动,意味着不自由,而在规矩行为中孩子也就体会到了不舒畅,而任何一种形式的“胡作非为”都意味着冲破约束,意味着自由,事实上孩子在这种行为过程中就会体验到快感。这就是孩子反常行为的奥秘所在。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快感,在心理学上叫满足内目的,就如孩子蹦蹦跳跳获得快感一样。
6.两价性依赖。过度保护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强烈依赖感。生活细节也需父母代劳,精神上也就谈不上独立,而只有情感上的依赖。这种孩子到了青年期离家住校读书可以诱发抑郁症(离别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寝食不安,无精打采。而回到父母身边便恢复。所谓思家病、怀乡病,说的就是这类情况。有些父母除包办代替以外,还对孩子的独立自由干预和限制过多,这就引起孩子不愉快和对父母的不满。强烈的依赖和高度的不满二者同时并存,叫做两价性依赖。这种心理一般在童年早已埋下根苗,而在少年时期便开始明显化和尖锐化。在有些人,两价性依赖已经成为他们性格核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待人处世中有恒定的表现,这就构成一种冲突性格。无论如何,两价性依赖的人容易陷入严重的心理冲突,也就是患神经症。两价性依赖最先限于孩子和他的父母之间,后来很容易扩展到其他人际关系中去。例如,这种人对领导也有两价性依赖,一方面事事依赖领导出主意下指示,领导一天不在,便感到失魂落魄,工作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又容易对领导不满,怨恨领导管得太多太死,对他的才能不重视,对他的职权不尊重,等等。又例如,这种人结婚后对配偶也有两价性依赖,即事事依赖配偶,感情上离不开配偶,同时又像抱怨领导一样对配偶不满,抱怨配偶没有给他留下任何自由活动的余地。
过分保护是一种不良的教养,其表现和恶果上面已经作了简短的说明。现在,我们来讨论它的根源。
一般地说,过分保护主要或完全来自母亲。父亲对子女过分保护的比较少见。过分保护的母亲都是本人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人,因此可以说她们多少有几分病态。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代偿。这种母爱有被爱的渴求,而对丈夫的主动的爱不足(主动爱的能力低下或动机受压抑),因此,将爱的需要转向孩子。她们渴望从孩子得到爱,似乎只有孩子对她们忠诚、驯服和一刻也不离开才能止住她们感情上的饥渴。过分保护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过分保护本身给母亲感情上以满足,所以它本身是目的。过分保护造成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也就能更好地满足母亲情感上的需要,因此也是手段。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技巧,限制孩子的自由和活动范围,过分亲密的身体接触,将孩子幼稚化,等等,无一不是为满足母亲的情感需要服务的。有些母亲采用一种叫做“有条件的爱”的技术,使孩子就范:孩子对母亲流露出情感上的依赖,母亲便给予肯定,用母爱作为奖赏;如果孩子显示出要独立要自由的行动倾向,母亲便不给予爱,甚至立即制止,加以批评指责。一句话,过分保护的母亲力图完全占有自己的孩子。
在旁观者看来,过分保护的事实和它的害处是容易看清楚的,道理也不难懂,但过分保护的母亲本人却缺乏自知之明,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所以,过分保护大多得不到矫正。通常,孩子发生了明显的情绪、行为或品行方面的障碍,或者,母子矛盾尖锐化,这时才会求助于相关专家,我的诊室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咨询者,其实问题首先在子女身上暴露出来,根子却在父母。最好的办法是预防,就是进行婚前教育和准备做母亲的人事先接受培训和心理辅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3
最基本的,摔倒了得自己爬起来,饭碗筷子自己拿
第2个回答  2013-11-23
在小事方面特别在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