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AMG E53:爽过就好,不要谈钱

如题所述

话说德国车就怕带字母的,若在路口看到一辆车的车尾闪耀的星标旁还贴着“AMG”铭牌,那就别指望这台奔驰是位温柔的主,真要去挑衅的话至少你不会赢得太轻松。

当然,就算是AMG也分了三六九等,比如眼前这台AMG E53 4MATIC+,心脏上缺少了一个重要的身份信息——象征一人一机理念的“苹果树”勋章。如此看,其搭载的3.0升双增压直列6缸引擎(下文简称L6T)仍属于“流水线”产品。虽说动力管够,不过气势上总归是平淡了点,或许可将它看作是“披着AMG套装的高输出版E级”。

其实在亲身体验之前,我对它最大的疑惑是:指导价接近95万元,既然追求激进,何不选择更纯粹的四门轿跑AMG GT 50呢(指导价97.38万元)?也许是AMG E53 4MATIC+(下文简称E53)有的东西,后者没有——435马力+4MATIC+四驱系统。

静态篇

如不是车尾的铭牌,说实话我很难辨别这就是车迷眼中那图腾般的AMG。因为它实在太低调,甚至后扩散器和四出排气管都夹杂些“加装”意味。晃眼看成普通E级甚至C级的路人不在少数。

E53的内饰虽说完全建立在普通E级上,不过它以碳纤维饰板与运动方向盘来划清了界限——仅坐进去,竞技欲望就会涌上心头。可工程团队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将一对桶椅塞于前排,若闭着眼,我定会萌生“上错车”的想法,或者说像坐进了超大号的儿童座椅,这难道不该是某台运动车或改装车的专属吗?好在设计团队还能把握住分寸,感谢他们没再强加上一套六点式安全带,否则那些穿西装的车主们个个都像在演《玩命快递》或是《速度与激情》……

能将两种大相径庭的元素结合得如此自然,已经证明了AMG团队的功底实力。

空间并非E53最想表露的环节,因为基于标轴E级的它,轴距与长轴版C级相差无几。前排调至合适位置后,坐进后排膝盖与靠背的距离刚好一拳(身高1.79米),只能说:能用!而中央地板高高的凸起也能劝退那些企图挤满它后座的人。

动态篇

动力,向来是AMG睥睨众生的资本。尽管L6T的输出水平无法匹敌同级的V8T,或者说差些“火候”,但当排气阀打开时,其发出的低沉声浪仍能够证明它是出师AMG门下的——浑厚而细腻,特别是收油的刹那,车尾“噼里啪啦”炸响声令人血脉喷张。当然,前提是不心痛被肆意挥霍掉的95号汽油。

从资料看,E53搭载的4MATIC+四驱系统可在四驱与纯后驱间切换。就是说,后轴可吸纳100%动力,这与一些分时四驱的全路况SUV相似。

纯后驱切换方式大致为:手动模式,并将电子稳定系统关闭。电子系统干预减少后,车辆也能做出更花哨的动作,比如漂移。而日常情况下,四驱系统则根据车辆状态、驾驶方式以及路况来合理分配动力,不过仍是以后驱为主,这一点,从更宽的后轮就能窥探到。

静止起步,4MATIC+给出了应有的助攻效果,四驱抓地力必然强过后驱,无需弹射就能斩获加速快感。全力加速的那刻,强大的纵向G值将我紧紧按压于桶椅上,安全带预张紧的过程则给予我足够的信心。

此刻,我除要顾及前方路况之外,剩余目光皆被仪表盘牢牢锁住——转速、时速指针好似竞技中的短跑运动员,互不相让,咬住对方紧追不舍。

随着速度的节节攀高,推力也逐渐归于了平缓,固然L6T的后程动力储备无法与V8T相提并论,并且E53四门版整备质量达到了2014kg,好在,那短暂的起步快感依然让人回味无穷。

需提出的是,不同模式下,E53变速器的“性格跨度”颇为明显——从Comfort直接切换到Sport+模式后会连降两挡,以此来营造更强烈的动力感受。

为了让E53在赛道上奔驰时有足够精准而犀利的操控,同时又有较宽泛的适应性来兼顾日常道路驾驶,工程团队为其配备了可软硬+上下调节的空气悬架。测试发现,其上下调节的范围由低至高大约为:一指半到一拳,通过能力与普通E级相当,甚至更好,日常市区道路不必担心托底问题。

对于避震器,E53设置了两种强度,分别在Sport和Sport+模式下自动启用(也可手动调节)。这里谈谈Comfort、Sport、Sport+三档位的实际感受,对应下来是:硬、更硬、“没有避震”。下面具体看三种模式下E53的驾驶感受。

Comfort模式:若说S级的驾乘质感像“魔毯”的话,那么,E53就是浸过水的“魔毯”——底盘质感更为硬沉,似乎被强大力量不停的向下拉拽,底盘对地面的吸附力更胜一筹。驶过路面起伏时,避震器也只会“象征性”的微微压缩,车身的抛幅范围极小。其“悄然来去”过程就好似深夜归家后轻手轻脚的你,生怕惊扰到熟睡中的家人。

可即便避震器尽力在挽留品牌的舒适底线,但我依然坚持“Comfort模式意义有限”的看法,原因是:座椅不同意——超硬的坐感不会对臀部产生丝毫怜悯。驾驶中,除肌肉全程紧绷外,盆骨、腰椎、脊柱都无不向我“抱怨”,近似以肉身相搏的体感与路边小吃摊的长条凳是无区别的。此外,过低的轮胎扁平比也加剧了冲击力度。

Sport模式:该模式下,避震器自行调整一格。同样的起伏路段中,对上下抛幅有了更明显的抑制,很难再感知到车身的“潜升”过程,底盘整体质感显得更紧扎,而更夸张的“撞击感”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方向盘力道会少许加沉,对车头的控制精度略有提升。以小角度左右抽打方向时,车头的对应动作或说“跟随”性并无预想的那般机敏,与普通德系轿车区别不大,但在大角度猛打后,车头就像是被踩到尾巴的猫,极短时间内就作出了反应。

Sport+模式:从点亮两格的避震器指示灯能看出,该模式的运动氛围更为激进。话说,在普通道路上,Sport+与Sport差别是不易感知的,依然是硬得出奇,犹如一块装着轮子的砧板,毫无缓冲可言。当然好处便是能清晰捕捉到地面的每处细节,且处理得干脆利落,无一丝的拖泥带水。进入场地后,Sport+的属性进一步释放——避震器的拉拽力加强,行程短且回位非常迅速。极限机动,尤其高速过弯、绕桩时,悬架系统能将车身“扶得”更稳,车头、车尾也都维持在同一步调下,姿态也就也更自然、稳健。而之前被我嗤之以鼻的桶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强大的包裹性为不安分的驾驶行为保驾护航,大大抑制了身体甩摆。

总结:

尽管E53不是AMG最“纯正”的门徒,但它浑厚的声浪、4.5秒的百公里加速以及超高极限的动态表现,也能证明“AMG铭牌不是随便给的”——驾控性能绝非普通E级轿车所能比拟。可见,就算没有“苹果树”徽章,它也有资格去“捍卫AMG品牌的尊严”。

不过,你以为凭这样我就会安利你买它?错,我个人不推荐的理由很简单——宁可买E53轿跑版,至少外形更具辨识度,放大了AMG E53系列与众不同运动气质。并且,既然钱都花到百万元份上了,潜客的家底必然也不薄,所以完全没有妥协的必要。既要放纵还想兼顾舒适?不好意思,E53四门版不合适,请再买台S级吧。

文/图|托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