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奇鬼》中之的用法,全部?

如题所述

奇鬼
【原文】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节选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疑似》
【译文】
大梁城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在那里有个奇怪的鬼,喜欢模仿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村中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捉弄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做你的父亲,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捉弄我,这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向村东的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个奇鬼(装扮的)啊,我本来就曾听说过(他的这种行为)了!”(于是打算)第二天特意再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真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意识竟被长得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因而失去了真正的贤士,这种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的啊!有相似的迹象,不可不明察,审察这种现象,一定要找适当的人。孪生子长得很相像,但他们的母亲总是能够辨认,这是因为母亲对他们了解得很清楚啊。
【寓意】
黎丘丈人糊涂行事的根本原因是他没清事物的本质。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错误的人。启示我们,辨别事物的真伪必须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细加审查。
【注释】
1、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2、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部娄无松柏。”
3、效:模仿;效仿。
4、昆弟:兄弟。
5、邑:县邑;城邑。这里指地方;村庄。
6、丈人:对老者的尊称,老人。
7、之:往;到……去。
8、道:路。在路上。
9、苦:使动用法,使……受苦。折磨;捉弄。
10、诮(qiào):责备;责骂。
11、岂谓:怎么能说;难道说。
12、触地:伏地叩头。
13、孽(niè):作孽,这里是冤枉的意思。
14、昔:过去,这里指昨天。
15、责:同“债”,动词,讨债。
16、夫(fú):彼;那个。
17、固:本来。
18、端:故意。
19、明旦:第二天;第二天早晨。
20、反:同“返”,返回。
21、逝:往;去。
22、吕不韦:战国时卫人,秦始皇时期任秦相,执政十年间,攻取了赵、魏、燕的大片土地,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秦始皇亲政,吕不韦因罪免职,忧惧自杀。
23、《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全书共26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以儒家、道家思想为基础,集合了各家之学说,是中国汉代以前政治、军事、哲学、谋略思想的集大成者。该书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之:
1、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两个都是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2、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动词,往;到……去。
3、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两个都是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4、扶而道苦之:人称代词,他,指代黎丘丈人。
5、其父信之:人称代词,他,指代黎丘丈人的儿子。
6、我固尝闻之矣:指示代词,这件事,指代黎丘之奇鬼喜欢模仿、装扮别人的子侄、兄弟的样子这件事。
7、欲遇而刺杀之:人称代词,他,指代黎丘之奇鬼。
8、明旦之市而醉:动词,往;到……去。
9、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0、遂逝迎之:人称代词,他,指代黎丘丈人。
11、拔剑而刺之:人称代词,他,指代黎丘丈人的儿子。
12、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13、疑似之迹: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14、察之必于其人也:指示代词,这种现象,指代世界上有很多很相似的事物这种现象。
15、夫孪子之相似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6、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两个都是人称代词,他们,指两个长得非常像的孪生兄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