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学习瓶颈

如题所述

很多徘徊在中游的学生经常会感叹自己学习的无力,甚至一些优秀生也在追求突破自己,那么到底和那些更优秀的同学差距在哪里,是我们真的因为学不会而拿不到更高的分数还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
我们经常把成绩不好扣分太多归结为马虎失误,然后在想进步努力的时候,又在知识点上下功夫。这句话说完也许有些同学就能明白我的深意,其实你的扣分方向和你应该客服的困难并不是一致的。有些同学会说,难道努力多学知识有错么?这个反问其实并不合理,因为努力学习巩固知识固然重要,那么想达到更高的分数,你需要克服一个很久以来都在你身上却每每忽略的问题。
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定义得分率=(考试得分÷考后纠正得分)×100%。这是一个怎样的数据呢,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自己把失误的题目都免掉,并且给自己的考试延长半个小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把这些分数都算上那么可以达到的考试最理想状态就是“考后纠正得分”。举个具体的例子:一个人考试得了105分,然而他如果在不失误的情况下会做的题目有140分,那么他的得分率就是(105÷140)×100%=75%。很多人都会说,如果考试认真一点明明可以多考20分的,这样的现象尤其在高中数学考试尤其明显,特别是在中游学生身上出现更加普遍。我大概做过一个统计,班上前十名的学生普遍的得分率都在93%左右,而中游的学生普遍的得分率都在85%左右。那么这个差距就不是在知识层面的问题了,这个数据有多夸张我们简单比一下就知道了。两个同样在卷面有130分会做的题,那么一个通常93%得分率的人都会拿到121分,而一个85%得分率的人只能拿到110,这就是为什么你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但是永远考不过别人的根本原因,而这样的折磨会一次次的打击学生对成绩的信心,最后可能相当可怕的恶性循环。这是个相当实际的例子,因为大部分中游学生在考试达到110的时候都会有20分左右的失误,这时110分的同学又会把重点学习目标安排在更难更高深的问题上,其实就算废了很大的力气能把自己卷面会做的题目做到140,那么再乘上本身的得分系数可能也就是120分,与其说这样的120,所分代价不知道比别人高出多少倍。
快速提高成绩,树立考试信心的最关键问题就在这里,而并不是如何如何多学一些难题、怪题。那么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同样是坐在教室里,大家的考试效率怎么差距如此的大。那么影响考试效率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第一是习惯性失误,包括读题(理解错、条件漏、想法偏离、计算错误)和格式(忘记必要的讨论检验),第二就是公式利用不熟悉(背错、记串、忘记公式形式)第三个就是很多人都体验过的,离成功只差一步的思考,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槛,下一步就直接得出答案。
既然我们碰到了问题,那么就要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出现在学术层面,它是一种考试能力的体现,那么我们如何提升我们的考试能力,避免因为失误扣除的分数,提高我们的得分率。由于考试的机会相对较少,得分率的提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习惯的养成。那么我们既然是习惯,那就是一种长期培养的结果。我曾推荐这样一个方法给学生:把你的每次作业按考试的时间安排,所有评判标准都个考试统一。其实作业可以很好的反馈出看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这期间出现的小失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认为是只要坐会就行了,小失误考试认真点就能改正。就是我们在作业中包容这样的陋习,它们在考试中给我们的反馈才会格外的痛心。
比如数学作业,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时间完成:一个小时,那么这期间不能停顿,完全自我模拟考试状态,最后审视自己的失误率。通过每天的经验积累慢慢降低自己的失误率,只有在平时对自己要求高,才能在考试时候有一个较好的发挥,要知道,考试没有谁能超常发挥,考试的成绩就是你学习能力的最直接体现,考试成绩=考后纠正得分×得分率,单纯的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从得分率上提升自己才是高效的学习手段,这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很多方式不是有一个老师能够一定帮大家解决的,我所提供的只是一种客服困难的方法,每个人都期待考试时候能发挥出超长优秀的自己,多少次的经历发现那只能作为一种美好的期望罢了。真的有超常发挥的那一刻,也是基于平时的改变,当你的得分率能提升到95%,那么每次单科考试就可以轻松多考出一二十分,其实只是平时注意时刻提醒自己锻炼自己就能做到,而这样的习惯也会适用到其他学科上去,这就是一个看似学习能力和自己差不多的学生为什么每次都比自己考试高出四五十分的秘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