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肥沃土壤的特性是什么?如何培养?

如题所述

一般高产肥沃的土壤,具备以下特征:

(1)良好的土体构造(土体构造是指土壤在1米深度内上下土层的垂直结构,它包括土层厚度、质地和层次组合。)

高度肥沃的旱地土壤一般都具有上虚下实的土体构造,即耕作层疏松、深厚(一般在30厘米左右),质地较轻;心土层较紧实,质地较黏。既有利于通气、透水、增温、促进养分分解,又有利于保水保肥。上下土层密切配合,使整个土体成为能协调供应作物高产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条件的良好构型。

肥力高的水稻土一般都具有松软肥厚的耕作层(厚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既滞水又透水、发育良好的犁底层(厚度10厘米左右),通气透水性好的斑纹层(心土层、储育层),以及埋藏较深、保水性较强的底土层(又叫淀积层或青泥层)。各层互相依存,互相协调,既有利于养分释放和供应,又可促进根系的活动,且肥效稳长,易于调节管理,从而收到高产稳产的效果。

(2)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

肥沃土壤的养分含量不在于越多越好,而是要适量协调,达到一定的水平。北方高产旱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5~20克/千克以上,全氮含量达1~1.5克/千克,速效磷(P)含量1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钾含量150~200毫克/千克以上,阳离子交换量20摩尔/千克以上。

肥沃水稻土的适量有机质含量为20~40克/千克,全氮量为1.3~2.3克/千克,全磷和全钾量分别为1~15克/千克以上,阳离子交换量一般为10~25摩尔/千克。

(3)良好的物理性质

肥沃土壤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诸如质地适中,耕性好,有较多的水稳性团聚体,大小孔隙比例1∶(2~4),土壤容重1.10~1.25克/厘米3,土壤总孔度50%或稍大于50%。其中,通气孔度一般在10%以上,因而有良好的水、气、热状况。此外,肥沃水稻土必须有适度的渗漏性质。一般肥沃水稻土多为爽水田,日渗漏量为9~15毫米,漏水田渗漏量太大,漏水漏肥。囊水田渗漏性极差,水分多、空气少,常因有毒物质过多的累积而抑制水稻的生长。

根据上述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土壤肥力高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4

高度肥沃土壤比同地区一般土壤具有以下特征: 

(1)良好的土体构造土体构造是指土壤在1m深度内上下土层的垂直结构,它包括土层厚度、质地和层次组合。高度肥沃的旱地土壤一般都具有上虚下实的土体构造,即耕作层疏松、深厚(一般在30 cm左右),质地较轻;心土层较紧实,质地较粘。既有利于通气、透水、增温、促进养分分解,又有利于保水保肥。上下土层密切配合,使整个土体成为能协调供应作物高产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条件的良好构型。 

肥力高的水稻土一般都具有松软肥厚的耕作层(厚度一般为18 cm左右),既滞水又透水发育良好的犁底层(厚度10 cm左右),通气透水性好的斑纹层(心土层、储育层)以及埋藏较深保水性较强的底土层(又叫淀积层或青泥层)。各层互相依存,互相协调,既有利于养分释放和供应,又可促进根系的活动,且肥效稳长,易于调节管理,从而收到高产稳产的效果。 

(2)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肥沃土壤的养分含量不在于愈多愈好,而要适量协调,达到一定的水平。北方高产旱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5一20g/kg以上,全氮含量达1一1.5 g/kg,速效磷(P)含量10 mg/kg以上,速效钾含量150.200 mg/kg以上,阳离子交换量20mol ( + ) /kg以上。 

肥沃水稻土的适量有机质含量为20--40 g/kg,全氮量为1.3-2.3 g/kg,全磷和全钾量分别为1--15 g/kg以上,阳离子交换量一般为10-25 mol ( + )/kg。

(3)良好的物理性质肥沃土壤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诸如质地适中,耕性好,有较多的水稳性团聚体,大小孔隙比例1:2-4,土壤容重1.10 --1.25 g/cm3,土壤总孔度50%或稍大于50,其中通气孔度一般在10%以上,因而有良好的水、气、热状况。此外,肥沃水稻土必须有适度的渗漏性质。一般肥沃水稻土多为爽水田,日渗漏量为9--15 mm,漏水田渗漏量太大,漏水漏肥。囊水田渗漏性极差,水分多空气少,常因有毒物质过多的累积而抑制水稻的生长。

要让土壤变肥沃,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防止肥力衰退与土壤治理相结合,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基本原则。

具体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合理施用化肥,以便不仅有利于当季作物的高产,而且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提高。

对于某些低产土壤(酸性土壤、碱土和盐土)要借助化学改良剂和灌溉等手段进行改良,消除障碍因素,以提高肥力水平。此外还要进行合理的耕作和轮作,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防止某些养分亏缺和水气失调;防止土壤受重金属、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布局,促进生物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次生盐渍化、沙漠化和沼泽化等各种退化现象的发生,保护森林、草原,维护生态平衡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