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变态狂》——心理变态,可能还不错?

如题所述

纵观你的文具盒往期推送的文章,在心理学和生物学这分类之下,《自私的基因》、《进化心理学》,还有哲学的《自由意志》,如果你讲这些书的概览文章都看过——

那么,你应该对“基因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这一说法,(不能说坚信不疑,但是)应该有70%的认可。

《天生变态狂》作者,詹姆斯·法隆,是这一理论的忠实拥趸。当然,只能说是曾经,在他没有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天生的“心理变态”之前。

一、人可能不仅仅是基因的产物

作者出生于一个“心理变态”的家族,祖先血脉里面就流淌着“心理变态”的血液(关于作者的具体家庭背景,有兴趣的话,在公众号里面回复“法隆”二字,我们将kindle里面的原文截图以图片形式发给你),说到“心理变态”,我们可能还会想到各种“心理变态罪犯”,是的,没错,相当多的罪犯都具有心理变态的属性。

作者正是在研究心理变态罪犯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大脑构造跟这些心理变态的罪犯脑回路近乎一模一样,才开始思考“心理变态”这一问题。作者(最后在文中)也承认了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心理变态”,但是,却不是一个“心理变态的罪犯”。

等下,有点地方不对了。

前面我们说过,基因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而作者作为一个科学家, 对此向来是坚信不疑。

但是,那怎么解释自己长了一个变态杀人犯的脑子然而却成了科学家?出生于“变态家族”,而且大脑检测也跟“变态杀人犯”的大脑回路完全吻合,偏偏事实很清楚——自己并不是一个杀人犯。

那么,哪里错了?

事实的无可辨别,让作者开始怀疑基因决定人们行为的这一理论正确性(但是,仅限于在心理变态这一方面),在这个时候,作者提出了一个三条支撑腿理论:

1、额眶部皮质以及包括杏仁核在内的前额叶皮质功能低下;(基因控制)

2、基因出现多处高危突变(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战士基因);(还是基因决定)

3、童年早期经受过精神、身体或性虐待。(环境决定)

关于这一理论的论证,最为有利的例证就是作者自己,在这个基础之上,也很容易得出一个推理假说:

在那些长期饱受暴力困扰的地区,女性为了受到保护会与暴力分子结合,使得有心理变态潜质的基因在人口之中的密度增加,好战基因得以传播开来。这又会加剧了地区的暴力问题,周而复始成为恶性循环。

人们不仅仅是基因的产物,并且科学也只能解释人类天性里面的一部分。这也是作者写下这本书的原因。

二、存在即合理?

本书可能更像一本推理小说,真正的内容并不多。不过也参杂了很多神经学方面的结论(比如说大脑各个部分具体控制哪些行为,如同前面提到的额眶部皮质),但是总体来说,更多还是作者对于心理变态的一种思考和审视过程。

前面1-5章是作者推出三条腿理论的整个思考过程和一些其他信息,之后的6-9章是作者的自我审视。

作为一个科学家,作者并不会怀疑自己的检测结果:一个心理变态。但是在这部分,作者提到了自己行为里面,与之(心理变态)契合的部分,自己曾经忽视,然而却印证了(心理变态)的那些行为。

但是在第十章,画风一转:论心理变态存在的必要性。这部分非常有趣,值得给大家分享一番。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没有听过一千遍,可能也有八百遍。但是跟那些用这句话搪塞的人不同,这里我们是想详细的解释这句话。

我们可能都见过那种在监狱外面苦等某个杀人犯出狱的痴情女人,这时候我们通常无法理解,“一个蹲大狱的人有什么神奇的点能够让一个女人对他那么痴情?”

抱歉,心理变态者都是情场高手,如果你的情敌是个心理变态,那么恭喜你,你毫无疑问的会落败。

在全文化视角下,变态人格者占人群的大约百分之二。这说明在自然抉择里面,“心理变态者”身上的特征和所带有的等位基因在基因库之中是“合理的”。(否则,在进化之中岂不是早就被筛选掉了)

为了搞清楚为什么心理变态为什么被自然选择得以保留,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一个事实:在基因库里,没有一个绝对的好的基因,同时,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的基因。

一个负责编码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等位基因与出众的记忆力和重度焦虑都有关。这也是作者身上所有的一种基因,也正符合了作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BDNF的另一种编码产生较差的记忆力,但也催生较低的焦虑。所以,你更想要哪一种呢?有超群的记忆力却要忍受焦虑,还是记忆力平庸却罕受焦虑折磨?真让人左右为难。

这种心理变态者的基因,虽然有着相对于正常人的一些缺陷(比如说书中屡次提起的缺乏同理心),但是这些缺陷却给了他们另外的一些特质:隐藏真实意图、说谎天衣无缝(面部表情、精神波动,简化理解前面的同理心其实就是良心,没良心的人说谎当然不会有什么感觉)、操纵他人得心应手、筹划大买卖(说不定就是杀人放火,绝大多数的心理变态罪犯犯罪水平极高)更是严谨无缺。

这些从基因层面上解释了心理变态者的合理性,然后,现实里面,其实我们还是需要心理变态。

你有没有什么时候因为害羞而不好意思迈出那一步?

有没有什么时候渴望莽一把?

有时候想约一炮?

……

抱歉,心理变态的朋友会满足你这种“被支配”的需求。(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一些关键的脑部回路,貌似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羞怯,他们对人的看法更多是“有用”、“没用”,这里是极度利益化的说法,有利用价值,比如说有钱?有权?可以提供一次“性”机会?)

不禁想到了一些妹纸经常说的“坏男孩”——神秘、诱惑、性感……抱歉,在看过这本书之后,(可能作者也这么觉得)对于心理变态来说,这种形象轻而易举,简直本色出演。

一个正常男人往往会对自己的女人说,“听着,亲爱的,这些破事儿以后别干了,太麻烦了!”,但是一个心理变态不会这么说,“亲爱的,如果你喜欢,可以干个痛快。”

嗯,这种爱,有毒。

一个心理变态这辈子约过的炮,可能是一个正常的屌丝(甚至富二代,就算是富二代,在良心的约束之下,很多时候也不会随便干,但是对于没有良心这一约束的心理变态们,你可以试想一下——有钱的心理变态)根本不敢想象的。当然,前提是这个心理变态在童年时期并没有遭受过什么虐待或者性侵犯,这些在爱和宽容环境下长大的心理变态,简直可怕。

至于那些遭受过什么不公待遇的心理变态?噢不,可能要么在基地组织,要么在监狱里头,还有少数一些?正在世界各地筹划什么大买卖?

末、结语

听多了存在即合理,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作者这般引经论典的将“心理变态们合理存在”解释的如此透彻。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含糊其辞”的搪塞,而是一个清晰明了的说法。

在这个周日(初二),将会给大家带来一篇关于虚拟、真实的探讨。(明理系列之四,标题暂时没有想好)

我们很多时候在送礼物给他人的时候,大家偏爱能吃、能用的,像鲜花这种,往往就被人诟病。——因为不能吃,不能用,浪费。

这里并非是给这种行为正名,而是想探讨,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这绝对不是一句“我想要你的真心”或者是“我想要一个能吃能用的玩意儿”这种简单的解释所能说清楚的。

然后,下一期概览系列,将给大家带来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思考,快与慢》。

这本书,要不是因为译文问题,很可能我会将它作为第一期内容奉送给大家,书里面的东西,甚至怀疑,可以写上七篇概览(也有可能作为另一个精度系列或者是视频系列的第一期,上一期的离经叛道,也是如此)。

想要放上简介,可能说不清楚,这里放上一个知乎上看到的很逗的评论,我相信男性用户应该看到都会有所思考——

我之前很喜欢在微信上捞漂流瓶(注:捞漂流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只是捞瓶子;而是泛指在微信上通过发红包、嘘寒问暖、发图片信息等行为,试图和陌生女人建立联系,并最终达到上床目的过程,为叙述简便,下文都以捞漂流瓶代替)。又读了一遍这本书后,理解了我的行为,我就再不捞漂流瓶了。

书中有提到前景理论,就是说,对概率的不同,人有四种行为模式。捞漂流瓶的行为模式,就是处于作者提出的前景理论四象限的左下角。

当处于左下角,就是说,当一个人只有很小概率才能得到大奖时,他会倾向于冒险行为。

也就是说,我会沉迷捞瓶子,正是因为概率小,报酬大(性报酬);假如捞两个瓶子,就有一个女人和我上床,由于概率太大,我反而不会沉迷这种行为,也许你们很难理解,但事实就是这么反直觉。

捞漂流瓶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和陌生女人打炮。但实现这个打炮的概率太小了,运用我的直觉也能知道,捞一千个瓶子,也不会有一个女人会和我上床。

姑且假定这个小概率是千分之一。我为了千分之一的打炮概率,居然不断地浪费时间在虚拟的网络上。

我如果我把这些捞瓶子的时间花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在酒吧中认识女人,我早就不知道打了多少炮了。

一个再优秀的男人,在微信上试图勾搭女人都会被女人认为是低价值的。而女人的情感电路又倾向于喜欢高价值的男人,我在微信上钓妹子,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钓,就是成功率非常低,也是非常懒惰,非常愚蠢的行为。

如果没读这本书,我就不知道我的愚蠢,而且我以后还会一直捞下去。读了这本书,知道了是想中大奖的错觉引导我做出错误决策,我浪费在虚拟网络上试图勾搭女人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你的阅读时间就是最好的赞美。

关注我们,概览群书,长见识;修身明理,知是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1
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人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性,我们只是表现了更多的理智,但如果有不一样的想法或者行为,实际也不一定是道德原因,而是生理原因。而且这里的变态也不是我们社会上所说变态的意思,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第2个回答  2020-04-11
心理变态的人就是有毛病,做的事跟别人完全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