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深层构造特征

如题所述

从总体上看,我国深层构造呈东西向和南北-北北东向分带,以南北-北北东向分带最为显著,居于主导地位。二者交切成块,构成了不同规模的块、带结构,是晋宁期-印支期古板块“南北分野”和现代板块“向洋分带”框架的深层表现(程裕淇等,1994),反映了中、新生代以来的地球动力学特征。其中以青藏边缘带所环绕的青藏幔坳区和大兴安岭-武陵山一带以东的大陆薄壳带最为醒目,它们是中国大陆晚中生代、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带。

中国大陆自西而东,深层结构有明显阶梯式分带现象,西部地壳压缩加厚;中部地壳厚度比较稳定,东部地壳向北减薄,渐次向太平洋洋壳过渡,并与东部大陆的盆岭构造景观相对应。主要的南北-北北东向深层构造陡变带有3条,它们是显著的重力梯级带和地壳厚度的陡变带,同时也往往是上地幔的低密度带,地貌上大多构成山链。自西而东为:①贺兰山-龙门山陡变带,构成中国大陆地质-地球物理作南北-北北东向分带的中轴;②大兴安岭-武陵山陡变带,为中国东部最显著、规模最大的北北东向重力梯级带,代表滨太平洋强烈活动带的西部边界;③中国东部陆缘陡变带。再向东与太平洋的结合部,即为琉球海沟、菲律宾海沟等组成的毕乌夫带。

图2-2 中国东部地壳厚度示意图

近东西向的深层构造陡变带主要有两条,即延展于我国北部的天山-赤峰陡变带(A)和横亘于中国大陆中部的昆仑-秦岭陡变带(B),后者受郯庐转换带影响,向东踪迹不够清晰。东西带由于形成较早,不如南北-北北东向带显著。昆仑-秦岭带与贺兰-龙门山南北带,将中国大陆分为各具特点的四个大的深层构造区。围绕青藏区,迁就昆仑-秦岭带西段和贺兰山-龙门山带南段,形成了一个十分显著的弧形深层构造带,是我国又一条最显著的重力梯度带,两侧莫霍面深度陡变,在龙门山东侧莫霍面深43~45 km,龙门山以西则下陷到60 km深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