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中医诊断学?

如题所述

中医必须四诊参合,缺一不可。其中,舌诊在温病中作用最大,在伤寒病中,有时候不甚准确,而脉诊有时候是补充,有时候是核心,有时候需舍症从脉,所以,其重要性为最。但是,仅仅脉诊,远远不够,还有大量需要学习的诊断基础。说道诊断这事,是即基础,又复杂。确切的说,一旦你过了诊断关,至少会比各种西医检查更准确,我说的是,符合中医看病思路的准确。其实我觉得,有些习惯于泡在网上学习的中医人,会少了一颗学习基础的决心。喜欢找秘方,或者是想,学习一些简单的症状,等到看病,习惯性套用经方或者验方。可惜这样的看病,总是与高疗效南辕北辙。非常喜欢干祖望老先生所说的,看病第一个环节,问诊,可不是可以敷衍了事的,问的越细致,越是心中有数。注:以下症状,仍需以脉诊或其他症状相印证,遇到极其复杂的疾病,往往有例外。比如说失眠。上半夜失眠为主,实多于虚;下半夜为主,是虚多于实;彻夜难眠者,无实症尔。口渴症。如以口不渴,兼不欲饮。如兼有恶寒喜暖,必是寒邪兼有阳气损伤之故;如舌苔薄白,脉浮濡,是表湿之故;如舌苔白厚,脉象里沉,是里湿之故;如果舌干绛,入夜烦躁,又无口渴,是温病入营之故。如口渴又欲饮水,频频饮水而不解,是燥邪伤津故也;若兼有大汗、脉象洪大,是阳明热症,或温病邪入气分之故;若兼有小便不利,饮水不止,伤寒蓄水之故;若兼有五心烦热,夜间为甚,是阴虚火旺之故;如口渴不欲饮(若渴喜热饮)。此为湿温之故。有热则渴,有湿则不欲多饮。饮水即吐。若兼有小便不利,是寒蓄水饮之故;若脉象见浮,或寸弦有力,是暑邪蕴肺之故。再看口味一节。口腻(或口淡)者,感觉口粘不爽,味觉不佳。以湿症为主。若口淡乏味,不渴,便溏,脉见濡缓,是为湿寒;若有口气,小便黄,脉见数,是为湿热。若有胸膈满闷不舒,兼有痰实,是湿聚成痰之故。口甜。兼有口渴,易饥,大便干,是阳明实症;若兼有少食、乏力、少苔,是气阴两虚。再看胃胃脘疼痛。若有压痛,食后加重,是为实症;若饥饿时疼痛,食后缓解,是为虚症;若有胀满,兼为胃痛,是为胃中实滞不化;若胃中疼痛,满胀又无压痛,是为寒;若按胃脘处,咳嗽加剧,是为脾胃寒痰;若剧烈疼痛,即无满胀,又无压痛,或夜间疼痛经常发作,或气候变化时疼痛发作者,是为瘀血;若痞满疼痛,按痛,酒水后加重,或阴天加重,是为痰饮;有空虚感,疲乏无力者,是为脾虚;若心悸,疲后尤甚,劳累后疼痛反复,是为气血虚:若胸脘痞满,心烦,生气后疼痛,是为气滞;若脐边疼痛,是为肝郁、或兼有寒滞;若左肋按痛,是为肝寒;右肋按痛,是为实热或痰实;若脐部疼痛,任按,是为脾肾虚寒;小腹胀而不痛,是为下焦气滞;若胀而有压痛,是为气滞血瘀、或寒凝气结;若腹部疼痛不剧烈,且按之硬者,是为蓄水或蓄血症;或整个腹部剧烈疼痛,是肿瘤或结块之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2

从兴趣入手,同时多看几遍书。绪论该了解的了解,该背的不多。问诊,知道该问什么,病人的答案中有哪些有诊断意义,这些意义能带你指向哪个方向。望诊,了解一下。有些病症诊断意义很大。关于舌诊,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看看同学的,然后根据书上说的,会发现自己身体的一些亚健康状态,比如最近有点脾虚啦,有胃火啦,心情不好郁闷舌两边有瘀斑。征象不会很明显,慢慢体会。脉诊,真的是各说各呢,先背吧。我目前只能摸出滑脉,弦脉,紧脉,一些特征明显的。没关系,四诊合参呢,辩证篇,大量记忆。八纲,病性津液,情志都不难。脏腑辩证,要结合中基的脏腑篇一起看,脏腑功能都是什么,失常之后就是脏腑辩证中所讲的症候了。六经辩证,熟悉一下,记不住没关系,伤寒论会带着你再来一遍。卫气营血,三焦,熟悉一下,记不住没关系,温病好好学。经络很简单。

第2个回答  2018-01-02

首先不要把诊断和中基割离开来(借用课程的语言)。中医基础理论是诊断是基础,是核心。必须明白什么是健康的人,什么是生病的人。只有理解了这个理论,才能谈诊断。其次,中医的诊断不是西医的诊断,中医的诊断并不是百分百准确,并且由于人体自我平衡的特点,有很多殊图同归的诊断结论和治疗方法可以治同一个病。因此,中医更多的是采取诊断-治疗-观察-修正这种试错法。理解了以上两点后,就初步学习诊断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上面答案提到的四诊。这些知识可以硬背下来,但需要一放在理论框架中加以理解。注意,这里需要用到归纳和演绎法。归纳,从症状归纳到证型,演绎,从证型推导出症状。综合了四诊之后,这个双向分析必须在逻辑上站得住脚,不能有任何反例。如果有反例就是误诊。例如徐灵胎治毛履和暑热案,病人大热大汗,脉微肢冷,前医准备按常规的暑热来治,用清热药。徐灵胎说,病人脉微舌润,应该先回阳救逆。王孟英注“舌润二字,最宜切记”。这个案例就说明了,如果按暑热治,必须所有症状都能说得通。真正的暑热就是舌干大渴,绝对不会舌润的。因此舌润这一症状就不能从“暑热”推导出“舌润”。这就推翻了暑热的判断了。做实验!学了一肚子知识后,通通是纸上谈兵,必须要做实验。抓紧每一次可以做实验的病例,特别是自己生病的时候,要观察自己有什么症状,然后给自己诊断,然后用药,然后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详细记录每一次的医案,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对比医书中的医案,就可以知道哪里自己诊断错了(或开错方子了),哪里是做对了。特别是误诊和走了弯路的医案,每一次误诊都是一次提高水平的机会,应该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失误。其实中医诊断很有意思的,非常讲究证据和逻辑,看医案非常有趣,等于看侦探小说一样,分析起来丝丝入扣,并且在逻辑上是绝对不能马虎。PS:我之所以对大学的中医教材感觉到失望,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教材把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理论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背了一肚子诊断学、背了一肚子中药学,也还是完全不懂得诊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