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说司马迁是小说家?

如题所述

史家下笔,讲究无一字无出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即所谓“无证不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司马迁的《史记》就没法子写了。他所处的哪个时代,交通极度闭塞,信息传播手段极少,传播速度极慢;加之经秦朝焚书之劫,各国史书所剩无几,有的历史细节记录在案,有的则是以讹传讹,道听途说,与原来历史真实相差很远。可你看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说话也个个经典雅致,言简意赅,各具特色,就像太史公亲眼目睹的一样。

譬如《陈涉世家》记,陈胜在家务农时,既有“苟富贵毋相忘”的约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喟叹,又有后来起义动员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这些豪言壮语确实让陈胜的形象立起来了,变得活生生的,呼之欲出。可是,这些话是如何传到司马迁耳朵里来的呢,莫非陈胜还是个农民、草寇时,就有人专门记录他的言行吗?依我所见,这八成是司马迁的文学“再创作”与合理想象,而且,以陈胜的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他也不大可能说出那样文绉绉的可以传世的语言。 垓下一战,小说气息更浓。项羽剩下几百人被围在垓下,他居然还有心思在大帐里看虞姬舞剑,还非常优雅地高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还有兵败吴江后,与那位老船工的对话,悲壮固然悲壮,可谁听到了,谁记录下来了,典出何处,统统没有交待。以我度之,大概也是司马迁自己的杜撰而已,尽管是非常合理而且动人的杜撰,以至于大家都不愿意再去质询其真假虚实。无怪乎清代学者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还有《刺客列传》里的荆轲刺秦,在易水送别时,如果是历史学家的写法,大概会一笔带过:众人送别荆轲于易水。而在司马迁笔下,这可是一场重头戏,为表现英雄性格,不吝笔墨,大肆渲染,成了最让人感慨难忘的一段。《史记》里记载:太子丹带领大批人马,都穿着白色的衣帽去为荆轲送行。送到易水边,祭了路神以后,就要上路,高渐离击着筑,荆轲和着筑声唱歌,唱出凄凉的“变徵”音调,送行的人们都流泪哭泣。荆轲又一边前进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悲壮慷慨的“羽声”音调,使得送行的人们都瞪着双眼,怒发冲冠。就在这时,荆轲毅然登车远去,竟没有回头。读这一段描述,你会不会想起张艺谋电影里的那些盛大夸张的场面,会不会想起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的那些宏大悲壮场面的描写?

类似小说写作方法的内容,在《史记》里还有很多,举不胜举,也美不胜收。小说手法善于夸张,富有想象力,注重戏剧性,常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司马迁对这些手段可谓运用娴熟,尽管那时候还没有小说这种文体问世,最多有一些简单的故事流传。而实际上,后世的中国小说家几乎无人不受《史记》的影响,《史记》成了所有小说家的至爱。他们或借鉴其人物塑造方法,或师法其优美的文笔,或学习其叙事的技法,等等,不一而足。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张恨水、沈从文、金庸等,都承认自己的小说风格受《史记》影响较大,受益颇多。

英国有一部精彩老电影《鹰已着陆》,说的是,1943年9月12日,德国伞兵从意大利山顶监狱成功救出墨索里尼后,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决定实施一个更大的计:把丘吉尔从伦敦绑架至柏林。电影的片头语说:“本故事至少有一半来源于真实的史料,另一半则由观众来判断是真实还是虚构的。”或许可以用这段话来为“小说家”司马迁的《史记》作一注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8
司马迁是个伟大的历史学家,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鲁迅先生的定评“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早就被大家认可。其实,如果细读《史记》,看其人物之鲜活,情节之离奇,语言之生动,你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司马迁还是个优秀的“小说家”,是中国小说的开山鼻祖。

史家下笔,讲究无一字无出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即所谓“无证不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司马迁的《史记》就没法子写了。他所处的哪个时代,交通极度闭塞,信息传播手段极少,传播速度极慢;加之经秦朝焚书之劫,各国史书所剩无几,有的历史细节记录在案,有的则是以讹传讹,道听途说,与原来历史真实相差很远。可你看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说话也个个经典雅致,言简意赅,各具特色,就像太史公亲眼目睹的一样。

譬如《陈涉世家》记,陈胜在家务农时,既有“苟富贵毋相忘”的约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喟叹,又有后来起义动员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这些豪言壮语确实让陈胜的形象立起来了,变得活生生的,呼之欲出。可是,这些话是如何传到司马迁耳朵里来的呢,莫非陈胜还是个农民、草寇时,就有人专门记录他的言行吗?依我所见,这八成是司马迁的文学“再创作”与合理想象,而且,以陈胜的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他也不大可能说出那样文绉绉的可以传世的语言。 垓下一战,小说气息更浓。项羽剩下几百人被围在垓下,他居然还有心思在大帐里看虞姬舞剑,还非常优雅地高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还有兵败吴江后,与那位老船工的对话,悲壮固然悲壮,可谁听到了,谁记录下来了,典出何处,统统没有交待。以我度之,大概也是司马迁自己的杜撰而已,尽管是非常合理而且动人的杜撰,以至于大家都不愿意再去质询其真假虚实。无怪乎清代学者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08
你可以参详一下史记的各种故事。如韩信和彭越斌退左右密谋。韩信曰。。。。彭越曰。。。。那么请问。既然是密谋。当然是秘密的两人间的对话。相信韩信也好彭越也好,致死都不会广而告之。那么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难道不是妄加猜测写故事吗?史记里面。这种故事情节比比皆是。不要自史记以来。正史不停编撰各种统治者或者作者需要的故事追答

不过,我好像不记得鲁迅说过这种话啊。出处在哪里?

第3个回答  2019-09-08
因为司马迁的史记里有很多离他所在的历史时期也很久远的历史,也是从民间传说故事中编撰而来。几乎像是在写小说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