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国宝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并实现放归,动物繁育专家都做了哪些努力

如题所述

许多野生动物在历史上曾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并在自然界占有大片连续的栖息地,然而,由于环境破坏、过度猎杀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这些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锐减,分布范围急剧缩小并被隔离成若干孤立小种群)。以大熊猫为例,根据第3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的结果,目前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约1600只,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以及凉山等6大山系。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6大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尚连成完整的一片,以后由于森林采伐、道路修建以及居民点扩张等原因,6大山系大熊猫栖息地被完全隔离,部分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甚至破碎成完全隔离的几块对野生动物小种群而言,即使将外界影响种群未来命运的各种确定性因素去除,这些小种群仍容易受到内、外各种随机因素的干扰而走向灭绝。这些随机因素通常分成4类,即种群统计学随机性、环境随机性、灾害随机性和遗传随机性。这些随机因素对种群的影响通常不是单独发生的,往往协同作用使种群数量逐步降低,种群数量的降低又进一步加剧了种群统计学参数等的更大波动以及遗传漂变等的频繁发生。如此循环往复,种群仿佛被拉进了一个被称为“灭绝旋涡”(extinctionvortex)的进程之中,直至最后灭绝。尽管野生大熊猫种群在理想状况下(没有灾害、不存在近亲繁殖等)有潜在的正增长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的基因杂合率会逐渐降低,灭绝风险会逐步增大,而在自然状况下,近亲繁殖、灾害等因素会进一步加快种群灭绝的步伐。因此,对孤立的野生大熊猫小种群来说,完全依靠栖息地保护和控制人为捕杀等就地保护措施可能并不足以保证其长期存活,或仅能延缓种群灭绝的步伐而已。减小各种随机因素对种群影响的最有效途径是增大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将圈养大熊猫放归到野生大熊猫种群中对促进后者的复壮有明显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