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的人物介绍

如题所述

李云龙
李云龙是小说的绝对主人公,他具有以往英雄所有的优点:英勇威猛、“胆识过人、意志坚毅”,同时,他“桀骜不驯……处事不拘泥于形式,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纪律性差,善做离经叛道之事……对政治缺乏兴趣”等等。他常常以没文化、“大老粗”自居,脾气暴躁,点火就着,动辄脏话连篇,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是一个绝对的独裁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优点与缺点并存、缺点突出的英雄人物,却能获得大众的喜爱,以至让读者手不释卷,掩卷深思。
李云龙无组织纪律,三次违反军规,三次被降职,他的反叛、逆向思维、颠覆性秉性在战乱频繁的战争年代被晓勇善战、战无不胜的光环所取代,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那些“离经叛道”的特点愈加突显,他的政治观点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权力话语南辕北辙,他因刚正不阿的个性而成了时代“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他坚定了一生的信条“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最终葬送了他的生命,他的最后一次亮剑竟是他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换来和平环境下的人民暴动。分享和平阳光二十年的人民群众,并没有睁开“雪亮的眼睛”,而是被狂热、愚昧蒙住了双眼,参与残害李云龙等革命老干部的活动。
李云龙早就预见了自己的死亡,或者说在面对文革中的动乱时,他己经为自己的归宿做了规划,所以李云龙在将他和赵刚的孩子送到好友孔捷处之前说到:“作为一个老百姓,怕死并不丢脸,如果作为军人怕死,那是世界上最丢面子的事”,也正是心中有着这一份信念,当李云龙在被部下从批斗会上救出之后,他毅然放弃了生的机会,因为“一个军人,可以在肉搏战中被敌人砍掉脑袋,但他绝不可以被侮辱,军人可以去死,但绝不能失去尊严”,所以在选择死亡的时候,李云龙异常的坦然和决绝。在《亮剑》中,作者多次描写到李云龙在作战中非常珍爱战士的生命,尽可能地采用战略战术减少战士的死亡,而非一味的冲杀,所以一位珍惜生命的人为什么能够勇敢地选择死亡?本来他已经被部下救出,他可以选择隐姓埋名,也可以选择远走高飞,投奔战友,可是一切他都没有选择,他回到了家中,并且通知到处追捕自己的马天生等人,静待死亡的来临。李云龙之所以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就是因为前面我们所说的“尊严”和“气节”,这些己经远超于死亡,死亡的价值超越了生存,所以死亡己经成为他抗争的方式,道德意义超越于生命的存在之上,也就是说他用死亡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气节,彰显了精神的力量。
楚云飞
楚云飞可以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军人,沉着、血性、野心、霸气、精通战术,这些并不会因为他属于某个政党就得被覆盖。他和李云龙的争斗,是基于不同政党的立扬,而他们的友情,则是在爱国的大前提下的惺惺相惜,是男人间的友谊。在《亮剑》中通过对楚云飞的描述,从侧面表达了对国民党抗战功绩的肯定,以及对国民党将士的肯定。
国共两军曾是战场上的死敌,他们两人又惺惺相惜,虽然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分歧,但是在总的国家利益面前,两人可以抛弃成见真诚合作,展现了做为一名军人的风采。可以说楚云飞是一个学者式的军人。这个学者式的军人是否又是某些国民党军官的缩影呢?历史上绝对有这样的国民党军官存在。可以这样说,《亮剑》对国民党军人做到了公正和真实的反映。之前,不少影视作品里的国民党军人形象都被不同程度地歪曲了。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国民党与共产党携手共战是事实,像楚云飞这样的国民党军官也存在,他身上的精神绝对是真实的。这也是人性的一种体现。在这里,作品消除了以往很多战争小说中的简单的二元化分法。这不仅包括对于战争双方的是非曲直不再是简单的以敌我的标准来定义,还包括在人物的思想境界上也不再简单的用敌我的标准来界定,通过楚云飞和李云龙之间的争争斗斗,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由一个长期约定俗成的二元思维(即敌我双方)转化为一种多元化的思考。对国民党将领的处理不再简单化,国民党军人和共产党军人在作品中不再是一种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充满了复杂性,这与以前作品中简单化地突显敌人狰狞的面孔有了极大的不同,这里,更注重人性的存在和思考。李云龙和楚云飞在战场上碰面可以毫不犹豫地相互开火,但是,在被抢救过来后,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方的安危。这种复杂的情感,只能用人性的复杂性来解释。
赵刚
赵刚是《亮剑》里的另一个悲情英雄,他是一个时刻用深沉的目光审视自身存在价值的人,就像卡西尔认为一样:“人被宣称应当是不断探索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正因为他时刻审视自己同时也审视国家,所以他活得痛苦,他和李云龙,用不同的方式,对当时的政治世界宣布了自己的反抗。从本质上说,赵刚比李云龙更接近一个西方意义的共产党员。因为西方意义的共产党,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为主,作为知识分子的赵刚,和这个身份是平行的。而作为农民的李云龙,其本身代表的阶级在理论上属于封建社会的一部分。所以,赵刚和李云龙,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阶层的人对于左倾特别是文革路线的反抗。赵刚,属于马列主义者内部的反抗,他懂得主义,他明白事情出了问题,甚至知道出在哪里,只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和传统意义上的战士,他选择的不是幻灭,而是否定和牺牲。这是赵刚的刚烈之处,也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正如他临死前所说的:“该轮到十二月党人要上绞刑架了”那样,表明赵刚已经看到革命阶层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且决意牺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