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特点

速速速...........

日本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水稻种植业。有以下特点:

1、小农经营。亚洲的水稻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由于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机械化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5、科技水平低。

扩展资料:

日本的自然环境

1、位置: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陆地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被称为“千岛之国”。

2、气候: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特征,所处位置受到季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也降雨充沛。

3、地形:

多山,山地成脊状,把国土面积分为成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因为日本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剧烈,国内多火山。

4、水文:

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多,流量少,冬季则小。

参考资料:大众网-日本:粮食自给率低 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11
日本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而且,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日本的耕地面积从1965年的600万公顷减少到2005年469万公顷,减少了22%。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呈现愈演愈烈之势,1975年~1985年间,耕地面积减少13.5公顷;1985年~1995年间,减少24.4公顷;1995年~2005年间,这一数字更减少38.6公顷(达到了总耕地面积的8%)。

日本农业耕地面积的另一特点是,农家每户平均耕地面积较小。2006年日本每户农地面积为1.8公顷,而欧盟国家2005年平均是16.9公顷,美国2005年是180.2公顷,澳大利亚2004年每户有3423.8公顷。

日本耕地面积的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是农民弃耕而使土地撂荒(为主要原因),二是耕地被用作住宅用地。据介绍,弃耕严重的背后原因包括,日本的土地贵,人力贵,而农产品的价格却相对不高;农民高龄化,而其子女却不想从事农业,农地没有后继耕作者等。

二是对农业人口高龄化的担忧。

2007年日本的农业就业人口2007年为312万,占日本总人口的3%左右。在这312万农业人口中,真正在农业一线耕作的为224万。

日本农业人口有两个特点,一是就业人口不断减少,1965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为1151万,到2005年减至335万,减少了71%;农业一线耕作者,从1965年的894万减至2005年的224万,减少了75%;总农家户数,从1965年的566万户减至2005年的285万户,减少了50%。二是农业从业人员高龄化。在日本农业就业人口中, 65岁以上的农业从业者,1985年为19.5%,1995年为39.4%,2005年达到了57.4%,目前已经在59%以上。

三是对农产品进口依赖的担忧。

日本自1984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农产品纯进口国。2006年,日本农产品自给率仅为39%(1965年为73%)。

从总量来看,2006年,日本农产品总进口额达到了5.41万亿日元约为3710.34亿元人民币)。

日本进口的农产品品种越来越多,且加工的成品半成品比例大幅度增加。日本进口的多种农产品,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玉米几乎是100%依赖进口;大豆、小麦进口率在90%左右;水果和肉类进口率也增长很快,由1965年的约10%,增至2005年的50%左右。日本担忧:一旦输出国停止供应,对日本的食品供应影响极大。

日本农业的发展之道

解决弃耕背后的制度障碍。最近,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缓解弃耕的情况。例如,拟通过修改《农业法》减少农地流转的各种障碍;又如,鼓励农业企业来耕作和经营农地--这在以前是不受鼓励的。2007年日本政府正式开始实施"稳定品种经营对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对想干农业、能干农业,且耕种面积在一定额度以上的农户(4公顷以上)或村落农业组织(20公顷以上),给予认定(称为认定农业者),然后以多种政策性补贴资金以及贷款优惠政策向其倾斜,促使农地更多地集中在这些"农业中坚户"手中,而在这些"中坚户"那里,农地一般是不会被撂荒的。

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走向农村。目前,日本主要采取三项措施来引导人们从事农业。一是各地农协积极致力于发展农村医疗、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同时呼吁政府完善农村医疗体制、提供低价房屋和土地。二是鼓励二战后生育高峰期的所谓"团块一代"退休后到农村务农。目前,日本各个地区的行政部门正积极为此创造条件。三是通过组织学生等到农村体验学习,让他们了解农村,增加他们对农村和农业的兴趣,为未来农村增加生力军。

建立多样化农业。据日本农业人士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民众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大米消费量大大减少(日本大米价格也因此降了一半,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而畜产品的摄取量大大增加。由于日本的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这也就造成了日本进口依赖程度的加剧。为了应对这一饮食结构的改变,日本农业部门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增加供给,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农业体系,控制大米的生产量,鼓励生产多种农作物。二是调节消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育"国民运动,出台了"食育基本法",并组织编写《均匀进餐指南》,倡导健康饮食,以实现"日本型饮食生活",减少对进口畜产品的依赖。据代表团了解,目前日本各地农村、学校、地区活动小组组织的"食育"宣传活动越来越活跃。

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提高食品自给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了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日本政府和各地农协做了不少的努力:

一是确定"进攻型农政"。改变以往防守型的农业政策,而代之以进攻型的农业政策,开展出口高品质农产品的相关活动。此举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日本的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推动其提高自身生产效率。

二是着眼于鼓励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其主要从品牌、绿色、文化等多个角度提升其附加值。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发展势头非常好。目前,在日本各地都推行本地认证,符合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的本地农产品,可以打上"某某县"、"某某市"的认证标签,这些标签既有创意又显得极为有趣。地方认证产生了双赢的效果,通过这些农产品的销售,地方的文化特色得以传播,而依靠地方政府的信誉,又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可以说,地方认证使得"一村一品运动"更为成熟,更具有规模效应。

代表团在日本期间,还到日本京都府有着400年历史的锦街市场进行了访问。锦街市场以销售生鲜食品和加工食品为主。在锦街市场上,各种品牌的农产品都洗净用塑料袋包装,而且农产品个头均匀,并标明产地、价格等。据了解,这里的产品上市之前都按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分级,都标明产地、生产者、电话等,以表明诚信经营。这里的产品附加值极高,给代表团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种本地产的笋,小小的几根笋的价格足可以买一头猪,令人咋舌。

为了推进地方品牌的发展,日本政府还与地方农协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展示销售店。如,代表团在日本滋贺县栗东农产品加工中心,看到了琳琅满目的栗东市本地的农产品,消费者不仅可以购买,还可以在这里的"体验道场"品尝各种特色农产品,工作人员还不时给予讲解,给人感觉吃的不仅仅是农产品,还"吃"着品牌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据介绍,栗东农产品加工中心是以有限公司形式注册经营的,日本政府、栗东市政府、栗东市农业协会、栗东市森林组合、栗东市商工会、农户和从业者都在其中占有股份,但政府的投资并不要求分红,只是收回投资即可。

日本消费者非常重视食品的环保和安全。据日本全国农协向井地纯一专务理事介绍,日本的消费者已经不太重视食品的价格,而是更重视食品的安全,对不用农药化肥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此,日本政府也高度重视利用农业科技、生物技术。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环境"三位一体的目标。

日本农业目前重点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代表团在日本东北地区的宫城县登米市、滋贺县多个城市考察时看到,政府和农协把大米分为三等,一等是没有用任何农药化肥的农产品,称为"有机农产品",其认证事宜由日本全国农协及其委托的地方农协统一组织实施;二等是用了50%以下农药化肥的农产品,被称为"特别栽培农产品",其认证事宜由县一级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三等是用农药化肥的农产品--但也要达到日本全国的最低环保标准。对于不同等级的农产品,都要标注清晰并打上不同等级的环保标签。不同等级的农产品价格差距很大,例如在登米市,其有机大米比普通大米价格高出一倍。

三是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使农产品更加贴近市场。代表团在考察日本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之后,感觉日本的研究机构和市场结合得非常紧密。

日本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原本是日本国家设立的专业研究机构,但目前已改为独立法人机构,自负盈亏。其下属的作物研究机构主要进行的是农作物的改良研究。

在作物研究所,代表团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改良产品,如耐高温、耐高湿度、耐病虫害的小麦;如可用作生产饲料的改良水稻;如含营养成分搭配比例不同的"月光米"、"故乡骄傲米"、"牛奶王子米"等等。为适应上班族带饭团的需要,作物研究机构就特别研究出一种新品种米,其含糖量非常低,做成饭团冷却后,不会变硬还能保持良好的口感。

日本农业的借鉴与启示

毫无疑问,日本和我国的农业实际情况有着较大的差别,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农地面积在减少,人均占有农地较少,农村的老龄人口增加,环保问题等等,日本在这些方面的一些措施,比如,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产学研紧密结合等方面,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代表团在此次考察中,还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要看到农地私有化的弊端。目前,国内也有关于农地私有化的建议,但在日本考察期间,代表团的一个感受是,农地私有化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从日本的农地的历史和现实看,私有化最明显的一个弊端是,投机资金对农地的炒作,造成了农地价格的畸高,也使农地流通成本畸高,结果想种地的人拿不到土地,不想种地的人土地转让不出去,致使农地撂荒。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农地少的国家,保证耕地的充分利用无疑非常重要,因此对农地的私有化一定要慎之又慎。

二是应加大农业协作组织的建设。了解日本农协的人士,大概也知道日本农协现今碰到的种种难题,但日本农协对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管理的作用,仍然值得重视和学习。首先,由于农协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统一出售产品,其规模效应提高了农民在农资采购和农产品价格博弈中的话语权。其次,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统一管理,降低了农业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在日本的宫城县,代表团先后考察了该县农协的肥料加工中心和大米加工中心。在肥料加工中心,宫城县农协从农民那里收集农家肥,然后通过专业的发酵、加工,提高了肥效,还减少了浪费,另外也减少了人畜粪便对农村景观的影响。在大米加工中心,农协所属各农户的大米被运送至此,统一脱壳、打包、贴上环保标签,然后统一在恒温下储存,保持了大米的新鲜。再次,农协经营金融机构,使农户贷款方便又快捷。还有,农协为农户分担风险。在日本,农协和农户之间都签订有详细的契约,风险共担。例如,农协对农户的科技指导、市场指导如果出现错误,农协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与日本农协相比,我国农业合作组织还需要在统一加工、风险共担、品质认证、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等多方面作出努力。

三是对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使农田肥力不断下降,同时,大量化学物质流失到水与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极为严重,其中也有湖泊上游、湖泊周边农地种植中农药化肥流入的因素。在日本,代表团考察了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其治理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日本政府通过立法等措施,对施肥、排水、田间水面、畜舍构造等各方面做出规定。例如,农田灌溉不是大水漫灌,而是采取浸润灌溉、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并且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还采取一些绿色覆盖、免耕种植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了对琵琶湖的污染。
第2个回答  2010-02-11
平原面积狭小是日本农业发展的一大幛碍
1、耕地较少

1999年日本的耕地为487万公顷,都府县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不足1.2公顷,北海道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也仅为16.2公顷,和欧美的大规模经营相差甚远。

2、耕地利用效率高

谷物大量进行集约化生产。大米1年种植2季。蔬菜等采用塑料大棚和温室栽培。1998年每公顷谷物的产量达5,849公斤。

3、农业技术进步

通过保温育苗、品种改良、农药和化肥改良等技术,日本的农作物亩产量大幅上升,通过塑料大棚、温室技术,使日本的蔬菜1年四季均可耕种。今后日本还将进一步发展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开发新品种。

4、肥料和农药使用下降

1997年肥料年度(当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肥料使用量151万吨。最近为生产高质米,肥料使用下降。为培植无农药和少农药作物,农药的使用从1985年开始下降。

5、农业机械化

战后日本年轻劳动力不足,农业机械化以大米为中心迅速普及。目前日本大部分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大型化和高性能化不断发展。

6、地力下降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全年耕种,日本耕地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养分不足,地力下降。

7、农户减少、农业人口老龄化

1999年日本农户324万户,比1950年的600万户减少了一半。在1999年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约占50%,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

8、农户重新分类

近年,传统日本农户的子孙开始从事其他行业的情况不断增加,日本的农户被重新分类,主要分为专职农户和兼职农户。

9、借地耕种增加

农户为提高竞争力,纷纷增加耕地,但近来借地耕种的情况已超过买地耕种。

10、公司和团体参与农业生产

由于农户和农业劳动者力减少,农业法人不断增加,农户开始成立公司、组合、农协等团体,进行大规模生产,1999年农业团体达6,860个,这些团体主要从事养鸡、种稻、养牛、养猪等。另外,为大米生产和流通服务的团体达13,120个。

11、粮食自给率低

日本有自给生产能力的粮食和畜产品仅限于大米和鸡蛋。1998年度大米自给率为95%,鸡蛋自给率为96%。但是由于国外农产品价格低廉,日本从海外进口农产品增加,国内生产下降。1998年度水果自给率49%,肉类55%,鱼贝类66%,蔬菜84%,小麦9%,大豆3%。

12、粮食大量进口

1997年日本进口玉米世界第一。此外,大豆、小麦、砂糖、牛肉等也大量进口。世界农产品贸易额的1/10是日本进口的。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267418589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日本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水稻种植业。
水稻种植也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小农经营。亚洲的水稻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由于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机械化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5、科技水平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