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如题所述

提起中华传统文化, 很多人会联想到诗词歌赋,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不限于此, 具体来说, 它是对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的一种描述, 其发展的过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形式不仅只有语言, 还涉及到文字、民俗或者节日等, 中华传统文化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甚至它早就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其生命力极为顽强, 才能生生不息的从古代传至现代, 直到今天, 中华传统文化仍然是国家和人民最为高贵的财富。虽然诗词歌赋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只是冰山一角, 但是却是中华传统文化即为关键和重要的一部分, 语文学习少不了诗词歌赋的学习, 因此语文也是一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工具, 其涵盖的内容不仅有诗词歌赋, 更包含了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等知识, 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学习这些文化和知识, 拓展学生自身的文化内涵。

  二、汉语言文学现状分析

  1. 学习汉语言文学是时代的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水平持续升高, 综合国力水平也在稳步提升,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却显示出不对称的现象。自改革开放开始, 中国的发展形势一直是重经济, 轻文化, 这样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凸显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弘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 为了保证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稳定、快速的发展, 国家和学校必须加强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投入。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汉语言文化专业研究的对象大多是语言文学, 在教授汉语言文化的过程中, 学校和教师应该重点培养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保证学生可以通晓汉语文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水平,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保证时刻准备投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去。

  3. 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不断提升

  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中,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最常见的专业, 同时也是基础专业, 另外, 该专业是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为了适应各个时代的文化发展需求, 中国汉语言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高校中。在当前时代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已经完成了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 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而且还向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 汉语言文学不断的积累和沉淀,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5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这需要我们先弄清文化本身的含义。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然而,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定义传统文化,也会产生无法对文化进行传承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传承文化时,我们总是通过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传承,过多的内涵会导致我们无法很好地对其进行消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所有方面都值得我们继承,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抓住其中的优秀部分。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知识体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见闻之知,一种是德行之知。前者主要是一种对天地自然和鸟兽鱼虫规律的知识,后者则主要是一种对人类道德本质的知识。就两者的重要性而言,中国古代人认为德行之知是高于见闻之知的。人们获得这两种知识的主要途径则是学习五经。

二是在艺术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艺术一词,但是相对于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更看重技艺。孔子认为有六种技艺最值得学习,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都有很明显的艺术特征,以“书”为例,中国古代就发展出了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

三是在习惯方面,这涉及了中国传统人文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为组织单位的,一切的风俗习惯都是以家为中心展开的。到如今,家庭观念还是中国人观念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最显著的三个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在知识和信仰上主要以对道德的认知为人所追求的目标,在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方面主要以家为单位而展开,在风俗艺术人文方面则主要表现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必要的,因为每个中国人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从根源上都要从其文化特征中判断。但是,这并不能回答为什么我们在小学阶段要以语文为媒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汉语,汉语作为世界历史中最悠久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根植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汉字的字形来自甲骨文、金文中对天地万物的模拟,如山、水、日、月等汉字都有着鲜明的象形特征。根据笔者的观察,通过对这些汉字字源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认知。此外,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语法习惯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宾语前,定语和状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这些用语习惯都是古今一致的。

2.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对德育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素质成为教育界重视的考核内容,其中道德素养成为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通过具有道德感化力量的语文课文,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据笔者观察,现在很多小学都已经开始围绕语文教学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义等思想引入其中,很多小学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让学生背《弟子规》等古代文化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加强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3.符合小学语文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对历史、哲学、文学的熟知程度。目前,小学语文已经开始关注语文教学和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的结合,艺术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只是接触到语言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更接触到汉语言文字背后的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体系。
第2个回答  2020-11-0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民魂就是我们5000年传统文化的延伸,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但现今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理解、学习处于一个不利的现状,首先,社会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学习甚微,更多的时间沉迷在这些表面光鲜的事物之中,这些新鲜事物如网络等等,往往没有过多的底蕴其内涵也过于浅薄粗俗,这些影响着学生的人文修养占用着学习时间。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西方“快餐文化”也同样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如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了端午节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西方依托好莱坞这座梦工厂对他们文化进行加工,让年轻人轻易的接受了他们的文化,“英雄”“吸血鬼”“骑士”等等。最后,应试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不需要学生明白理解其中的含义,只要求能够记住并且写下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点,对于文化的发展、传承没有过多的印象,同样的应试训练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品味经典的时间,也剥夺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第3个回答  2020-11-06
语文不及时工具,更是传承精神文明和文化的载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