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金属的化学性质

如题所述

初中金属化学性质分以下几点
  一、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二、金属的物理性质

  1、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

  2、导电性、导热性、熔点较高、延展性、能弯曲、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三、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3、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铁>铝>铜)

  4、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银>铜>金>铝)

  5、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6、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7、硬度最大的金属——铬

  8、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9、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四、金属的分类

  五、金属的应用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1、铜、铝——电线——导电性好、价格低廉

  2、钨——灯丝——熔点高

  3、铬——电镀——耐腐蚀性

  4、铁——菜刀、镰刀、锤子等

  5、汞——体温计液柱

  6、银——保温瓶内胆

  7、铝——“银粉”、锡箔纸

  六、合金

  1、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是混合物。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多种,而合金已达几千种。

  2、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抗腐蚀性强。

  3、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4、常见的合金:

  5、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用来造人造骨。

  钛和钛合金的优点:①熔点高、密度小;②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③抗腐蚀性能好。

  6、生铁和钢性能不同的原因:含碳量不同。

  初三化学知识
  物质构成的奥秘

  1. 分子

  (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化学变化中可分。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2. 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

  (3)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 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4. 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5. 化合价和化学式

  (1)化合价

  a. 写法及意义: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 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c.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2)化学式

  ① 写法:

  a. 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

  b. 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② 意义:

  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

  化学式 Fe的意义:3点。

  ③ 计算:

  a.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初中化学知识重点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溶液中不一定: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 (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30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铝镁等活泼金属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保护膜。
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或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金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注意:根据金属与氧气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可大体判断金属的活泼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
活泼金属可以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例如
Z n+H:S O:= Z n S O.+H: 。
注意:不是所有的酸都能和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酸一般指稀硫酸和稀盐酸,而不是指浓硫酸和硝酸等酸;
金属指的是活泼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但一般不考虑最活泼的K、C a、N a。
3.金属与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活泼金属可以与某些化合物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将其从溶液中置换出来。例如,铁可以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二、
1含义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2.特征
置换反应是一种基本反应类型,它是以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来分类的。其特点为;反应物和生成物必须同时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第2个回答  2020-09-30
初中金属是我讲的比较多的,就是铝还有铁,最适合他们的属性最多不同。
第3个回答  2020-09-2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