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坐拥天险的蜀汉为什么会输给魏国呢?

如题所述

摘要:司马昭发动这次战争,本意是为了攫取自身的政治声望,以加快禅代进程。起初邓艾还不解其中之意,上书陈反对意见,司马昭特地派自己的主簿师纂到陇西军担任司马,晓谕邓艾。邓艾这才恍然大悟。

在魏军刚刚攻下汉中、尚未灭蜀时,司马昭便迫不及待进位为晋公,建立独属于自己的国家。其目的昭然若揭。

攻灭蜀汉以后,司马昭很快又进位至晋王,终于如愿以偿。在巨大的战争声望下,司马氏取代曹魏终于只差临门一脚。曹氏再也难以翻身了。


公元263年,建立已有四十二年蜀汉政权最终还是走到了灭亡。由邓艾率陇西军偷渡阴平,在江油、绵竹大破诸葛瞻大军,使蜀汉再也无力抵抗曹魏,不得不俯首投降。


(蜀汉地图)

一、激进派与保守派的对立,加之地域矛盾因素使蜀汉内部矛盾重重,是导致蜀汉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蜀汉的激进派即指的是以姜维、陈祗等重臣为代表,在政见上十分积极于发动北伐战争的一批人。

保守派即说的是以费祎、董厥、诸葛瞻等重臣为代表,他们在政见上反对姜维他们频繁出兵北伐。

激进派与保守派在最初其实仅仅只是政见上的分歧,并没有扩大到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攻讦的地步。

费祎尚在时,热衷于增强自身的权势,并且积极压制姜维等激进派的北伐愿求。姜维在当时毕竟有皇帝刘禅的支持,费祎不能完全压住姜维,但在费祎的限制下姜维在这段时期所调动的北伐军队始终不超过万人。


在费祎死后,形势便变了。姜维再也没有费祎的制裁,又得兼皇帝的信重,成为了蜀汉权力最大的大臣。于是姜维开始频繁地发动大规模北伐战争。

一开始,姜维的北伐还卓有成效,甚至在一次战争中歼灭雍州刺史王经的数万兵马,建立了蜀汉建国以来最大的战果。姜维也因功升为大将军。可很快姜维便在段谷被邓艾大破,损失以万计,国内外一片哗然,姜维声望一落千丈,自贬为后将军。


在段谷大败之后,姜维又接连北伐数次,却都无功而返。这引起了朝内巨大的不满。时任中散大夫的谯周在朝议上坚决表达了反对频繁北伐的立场,并与尚书令陈祗产生了激烈的争辩。

陈祗是刘禅的宠臣。陈祗的观点态度,一方面也是体现着刘禅的想法。刘禅自身就是想积极发动战争打击曹魏的,陈祗自然也不会违背皇帝的想法。谯周见廷争无用,退朝以后作出著名的《仇国论》

除了谯周这位益州人以外,同样还有一批荆州籍的士人不满姜维。那便是以诸葛瞻、董厥、樊建为代表的官员们。姜维虽有总领尚书台之职,但因经常在外北伐,无法有效控制管理尚书台,尚书台反倒与姜维开始唱起了对角戏。

诸葛瞻等人见此情况,更加眼红姜维权势,决心拉拢太监黄皓,想与黄皓一同解决姜维。最终因为黄皓在其中作祟,姜维逐渐失去了刘禅的信重。情急之下姜维出了一个昏招——竟上表要求刘禅诛灭黄皓。


刘禅极为宠信黄皓,黄皓也是他行驶皇权的一把利剑,刘禅自然不会答应姜维。但刘禅也没有立时与姜维翻脸,而是要求黄皓先退一步向姜维认错。

姜维无奈,于是再次提议北伐,并且在北伐结束后提出在阴平的沓中屯田,从而避免回朝,规避与朝中的矛盾。刘禅同意了。


二、蜀汉“兹制渐亏”,社会矛盾剧烈

诸葛亮亡后,后继者要么缺乏政治才能,要么私心甚重。使蜀汉原本良好、优越的政治风气逐渐崩坏。

举例子说,比如费祎就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加强自身的权威,经营自己的声望与权力。甚至效仿诸葛亮开府治事,建立了独属于自身的机构——大将军府。


在刑罚政策上一改诸葛亮时期的公平公正,不断在国内推行大赦,使蜀汉社会陷入不稳定。这也引发了其他重臣的不满。比如蜀汉的大司农孟光便多次正面指责费祎。费祎虽在台面上对孟光恭恭敬敬,实则压根不在意孟光的意见。并且在政治上打击孟光,使孟光的官爵不得晋升。

在尚书令吕义死后,由陈祗接任尚书令。因姜维频繁发动北伐无法经常掌管政治,在后方迎奉皇帝的陈祗反而权重于姜维。权力益重的陈祗、黄皓开始不断排除异己。

陈只死后,尚书台掌政者如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也多为庸才,并且他们为了打倒姜维,故意放纵黄皓乱政。

东吴大臣薛珝曾出使蜀汉,在目睹蜀汉政治风貌后认为蜀汉变得朝无正言、民有菜色,君主昏暗无能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大臣们只图自保免罪。蜀汉一派粉饰太平,就好像一群不知道灾祸将至的燕雀一般。

可见蜀汉末期已是腐朽不堪,在频繁的战争与并不清明的政治下,社会矛盾极为严重。薛珝一语成谶,蜀汉不久后便被曹魏所灭。


三、魏灭蜀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蜀汉内部矛盾是如何体现并影响到战局的呢?

刘禅却错将姜维的肺腑忠言当作是姜维想增加自己兵权的手段,以征信巫蛊为由,拒绝了姜维增兵的建议。

姜维在战争前曾修改过汉中的防务策略——采取各个据点敛兵聚谷,死守汉、乐城等重要城池,使敌人不得入平地。并且派遣军队进行游击骚扰,迫使敌人缺粮而撤退。敌人撤退时诸军尽出进行追击,以此歼灭敌军,获取巨大战果。


(魏灭蜀形势图)

想法十分美好,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临大敌入侵下的汉中十分缺乏军力。

姜维也不敢擅自率领沓中的军队前往汉中。等魏军真的来攻时,刘禅才派出军队支援前线,可却为时已晚。


(汉中地形图)

在防略中,最重要的据点是阳平关,可阳平关守将傅佥却遭遇了部将蒋舒的背叛。蒋舒即是不满于自己政治遭遇的蜀人之一,在魏军到来之际便卖关投降。加上当时的汉中防守较为薄弱,缺乏军力,据《华阳国志》所载,其他诸县也多见望风投降者。

在钟会大军逼压下,汉中仅剩汉城、乐城、黄金围等少量据点坚守。

不仅汉中危如累卵,身处沓中的姜维同样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司马昭派出陇西都督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对姜维的沓中之军进行围追堵截,力图使这支军队无法回汉中救援,将其歼灭在沓中。


(阴平地形图)

姜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突出重围,赵云之子赵广也在突围时牺牲。抵达阴平时姜维已闻汉中危在旦夕,于是果断决定率领军队突破驻守桥头的诸葛绪军队,奔赴剑阁布防。以剑阁天险替代已沦陷的阳平关发挥作用,阻敌进入蜀汉腹地。

钟会没能立刻攻下汉城、乐城等地,于是便利用军力优势,派出一部分军队对汉、乐围而不打,困住守军,大军则长驱直入,直扑剑阁。

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见局势不妙,上奏欲率军北至成都勤王,却被刘禅所拒绝。刘禅拒绝的原因无非就是不信任霍弋。当时京师禁军已经大量调出去御敌,刘禅害怕霍弋率领重军趁虚而入。相比之下,因为黄皓的缘故,刘禅更信任永安都督阎宇,使阎宇率大军来援。

但好在姜维的冷静指挥下,将战局稳定在了剑阁对峙,钟会一时难以攻下,甚至起了撤军的念头。姜维的全蜀之功几乎要成了。


然而后方却又出了幺蛾子——邓艾袭击江油。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其实在姜维从阴平撤到剑阁前便派使了一支军队进驻阴平道防备魏军,所以蜀汉军方比较早就得知了邓艾率万余兵马入阴平道的消息,江油守将马邈甚至还主动设置伏兵抵御邓艾,只可惜杯水车薪,并没有成功防住,最后只得投降。

情急之下,蜀汉派遣出了诸葛瞻率领最后一支禁军前往江油抵御邓艾,可诸葛瞻至涪城以后便停滞不前,部下黄崇急到流泪劝他早日进据江油,他也不听。最终马邈苦于无援,江油被邓艾攻下,马邈只好投降。

邓艾军队攫取江油物资后恢复了力量,诸葛瞻这才姗姗来迟,开始展开军队对抗邓艾。最终邓艾在绵竹大破诸葛瞻,诸葛瞻败亡。


诸葛瞻这么做的原因不难理解,他想获取更大的功勋。如果进据江油的话,充其量只是守住江油,全蜀之功仍是主力战场的姜维的。

那么诸葛瞻如果放弃江油,改由在平原决战以全歼邓艾疲师的话,那么他的声望则会水涨船高。毕竟赢了姜维始终没有战胜过的敌人。有更多的政治资本的诸葛瞻自然也不难打倒、取代姜维了。

然而他高估了自己。

姜维见诸葛瞻之军被破,邓艾进驻涪城,自己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只好放弃剑阁,奔向东广汉郡。钟会大军得以涌入蜀腹地。蜀汉无奈投降。

君臣之间缺乏信任、同僚之间互相攻讦,导致蜀汉贻误战机、错失好局!


(蜀腹地地形图)

四、攻灭蜀汉对曹魏的意义与影响如何?

司马昭发动这次战争,本意是为了攫取自身的政治声望,以加快禅代进程。起初邓艾还不解其中之意,上书陈反对意见,司马昭特地派自己的主簿师纂到陇西军担任司马,晓谕邓艾。邓艾这才恍然大悟。

在伐蜀不久之前,司马昭诛杀皇帝曹髦事件导致的政治影响极为恶劣,对司马昭的禅代进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加之司马昭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故此司马昭万分焦急于推动进程。

在魏军刚刚攻下汉中、尚未灭蜀时,司马昭便迫不及待进位为晋公,建立独属于自己的国家。其目的昭然若揭。

攻灭蜀汉以后,司马昭很快又进位至晋王,终于如愿以偿。在巨大的战争声望下,司马氏取代曹魏终于只差临门一脚。曹氏再也难以翻身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2
因为本身曹操就占领了北方,地盘比刘备大,军队实力比刘备强。还有一个原因是刘备一意孤行地发动夷陵之战,导致蜀国的实力大减,没有办法和魏国对抗,所以会输给魏国。
第2个回答  2020-10-26
蜀汉人口稀少,北伐山路难走,后勤也跟不上,相反魏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采取坚守策略,每次都让蜀汉的北伐无功而返,大量消耗了蜀汉的国力。
第3个回答  2020-11-02
东汉末年,坐拥天险的蜀汉为会输给魏国必然的,蜀国国小力微,无论土地人口惊现都不如魏国,蜀国统治者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又怎么能不输给魏国。
第4个回答  2020-10-26
因为蜀国人口少。坐拥天险的蜀汉,人口要远远比为魏国少的多。在东汉末期,人口才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根本体现。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