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天是什么意思?

一更是什么时候?
二更是什么时候?
三更是什么时候?
四更是什么时候?
五更是什么时候?

  旧时夜间计时法,一夜分为五更。

  五更是最后一更,交了五更,天就快亮了。此时,夜光隐退,署色降临,黑白交替,时光融合, 雄鸡高唱,百鸟争鸣。旭日出东方,光芒弥大地。

  五更天,是一夜最黑的时候,也是最冷的时候。正所谓: 夜眠人静后 ,早起鸡啼先。勤奋的人就是以这种精神求知、做事。

  三更灯火五更鸡
  据传黄宾虹曾撰联:何物媚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二月杏花正艳,八月桂子飘香,有物香艳若此,自然媚人。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灯花鸡鸣,催我苦读。当以睡半夜起五更的上进精神求知、做事,方能与二月杏花八月桂之动人相得益彰。

  起了个早五更,赶了个晚大集

  在漫长的小农经济的社会里,农民的商品交换主要依靠大大小小的集市,买卖都在赶集的活动中完成。大集市通常设在城里或镇上,有约定俗成的赶集期,有历代相沿的行市,这都是当地人自幼就熟悉了的。

  小集买卖的大都是些瓜果蔬菜和日用杂货类的商品,大集才是木材、家具、牲口等相对大宗商品的交易场所。除了城镇附近的人家,集市离农家多半是有些里程的,旧时交通不便,赶集多只能靠步行。若是生意人,十几里或数十里的路程,负重行走要费好多时间,且集市上的货摊开得很早,去晚了就没有了摆摊的好地方。要买东西的,去晚了便失去了拣选的好时机。因此人们多忌怕赶晚集。离集市远的人家,往往在头一天就忙着准备,收拾好担子或车子,将要卖的东西拾掇好,换些零钱等等。第二天早晨,听见公鸡打鸣就起床,男人做起身前的检点,女人生火作一些连汤带面,好吃又不麻烦的饭食,吃得饱饱暖暖的,在微明中上路,集市乍开,人已在其中了。

  但也有的人,早早起床要去赶集,却因黑灯瞎火、远离城镇道路不熟等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耽误了赶大集的最佳时间。某村有个林老汉,鸡叫头遍就动身,牵了自家的一头牛犊要到大集上去卖个好价钱,由于老汉平时不大出远门,又因天黑迷路,及至天明手里牵着的这小畜生又见草就吃,且不时撒欢尥蹶子,不正经走路。几经周折,到了集上为时已晚,错过了交易时间,白忙活了一场。似这样子,不免叹道:“起了个早五更,赶了个晚大集”。扩大起来,便把这用语派到一切早早作了准备终了却误事的场合。 徒劳无益,事与愿违。

  五更计时法
  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为三更。由此推算:
  一更天约在19:00时至21:00时;
  二更天约在21:00时至23:00时;
  三更天约在23:00时至次日1:00时;
  四更天约在1:00时至3:00时;
  五更天约在3:00时至5:00时。

  --------------------------------------------------------------------------------

  如果有内容侵犯您的权利请告知!
  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参考资料:http://www.wg48.com/web/3_wgt.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2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第2个回答  2012-12-17
你真是个大傻。常言道“半夜三更”这就说明了三更天在半夜。一更次在古代也就是一个时辰。所以三更天就是夜里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四更天是丑时也就是凌晨一点到三点。五更天寅时就是三点到五点。一更天也就是晚上的七点到九点,二更天就是夜里九点到十一点。
第3个回答  2006-10-12
5--7点为五更
7--9点六更
9--11点七更
11-13点八更
13--15点九更
15--17点十更
17--19点十一更
19-21十二更
21--23一更
23--1二更
1--3三更
3--5四更
第4个回答  2018-10-08
大概在早晨5点,古代的“五更”就是指城门开启的时候,那时天就快亮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