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如题所述

摘要:心脏支架又称冠状动脉支架,是心脏介入手术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具有疏通动脉血管的作用。心脏支架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单纯球囊扩张、金属支架、镀膜支架、可溶性支架的研制历程。心脏支架手术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法洛四联症、复杂先心病等等人群,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心脏支架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以及哪些人适合进行心脏支架手术。一、心脏支架的发展历程
1、单纯球囊扩张
1977年9月15日,格林特茨格为1位38岁的男性心绞痛患者巴赫曼,成功施行了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也就是球囊扩张,他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纪元。球囊扩张后可取出,根据病情评估是否服药,术后再狭窄率约为30%-50%。再次放支架的难度低,不受磁场影响,无血管壁支撑,而且对血管功能不影响,无血管炎症反应,无异物反应。
2、金属支架
1986年,法国实施了第1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该心脏支架为金属支架,是单纯的金属网状管,一旦安装后金属支架永久存在,终生需服用阿司匹林,术后再狭窄率约为15%-20%。金属支架再次放支架的难度高,受磁场影响大,血管壁支撑力良好。但是血管功能会丧失,会有持续血管炎症反应,异物反应较多。
3、药物洗脱支架
2001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公布第一项药物洗脱支架(DES)临床试验RAVEL结果,该公布标志冠心病介入治疗翻入新篇章,荣登当年美国心脏协会十大研究进展榜首。药物洗脱支架是以药物抑制管道细胞增殖防止血栓的形成而展开支架,它将药物和支架结合在一起,在金属支架表面镀上了一层药膜。该心脏支架金属支架永久存在,终生服用阿司匹林,术后再狭窄率约为5%-10%。再次放支架的难度高,受磁场影响较大,血管壁支撑力良好。血管功能丧失,持续血管炎症反应,异物反应较少。
4、可溶解支架
可溶解支架于1988年首次提出,2006开始有相关研究报告,2012年首批在欧洲及新加坡等亚太国家上市。可溶解支架又被称为生物可吸收支架,它可以在体内自行溶解,被机体吸收。这种新型支架在动脉狭窄时可以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两年后完全溶解,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两年,术后再狭窄率<4%,而且不影响再次放支架,不受磁场影响,血管壁支撑力良好人体能偶完全恢复血管功能,血管炎症反应小,异物反应极少。
二、心脏支架手术的适用范围
1、急性心肌梗塞
心梗发生后6小时内应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介入治疗,快速开通已经闭塞的血管,其心功能恢复的效果比溶栓、药物治疗都要好。
2、不稳定型心绞痛
因有可能演变成急性心肌梗塞,适宜放置心脏支架。
3、劳力型心绞痛
患者走路稍远一点,可能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而安静地坐着或休息一会儿,症状就会缓解。
4、法洛四联症
患者冠状动脉解剖异常,经皮右室流出道置入心脏支架较单纯外科手术风险小。
5、复杂先心病
重度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闭锁等复杂先心病,适宜经皮动脉导管内放置支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6-14
心脏支架从金属裸支架发展到药物洗脱支架,再到生物可吸收支架。药物洗脱支架是在金属表面上有涂层,涂层上载有调控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的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再狭窄的发生。不过这种金属支架还是会永久留在身体里的。
生物可吸收支架不同于以往的金属支架,它是用可降解的材料制成的,在植入一段时间后就慢慢降解了,不会永久留在身体里。国内首款国产可降解支架2019年就有了,叫生物可吸收支架。它在植入后大概三年左右全部降解,血管也恢复正常功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