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学针札记(6):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如题所述

一个患者痔疮反复发作,严重时鲜血直流,一个大男人有时还得用护垫,十分难堪,准备去医院动手术。偶然听说黄帝内针,就先来试试。肛门在下焦,经络主要是任督二脉以及阳明经、太阴经。在其唇口督脉人中穴、任脉承浆穴,左手肘部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以及任脉交会穴列缺穴、督脉交会穴后溪穴用针,患者当时就感觉舒适很多。以此思路施治三次,这个患者避免了手术之苦。这就是下病上治的一个例子,在人中穴、承浆穴用针,就是下焦肛门区域的不适,到上焦唇口区域来治。
同样,在任脉交会穴列缺穴、督脉交会穴后溪穴用针,也是下病上治。相对于下焦肛门区域来说,手部可理解为上焦。同时,这两处用针,还考虑了与人中穴、承浆穴之间形成上下倒换。按照这样一个思路,那头顶百会穴、四神聪穴能不能治?一样能治,因为这也是下病上治。
反过来,头部的病是不是可以到足部或手部治呢?手足掌部区域相对于头部来讲,就是下。从三焦同气来讲,头部与手足掌部又是上焦同气,上面头部区域的病,自然可以到下面手足掌部区域来治。比如常见的牙疼,足部阳明经的陷谷穴、内庭穴附近能治,手部阳明经合谷穴以及三间渗帆历穴、二间穴附近同样能治。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也是这个理。比如左手腕部痛,可以到右手腕部治,左病右治;还可以到右足踝部治,既是左病右治,还是上病下治。一个朋友左膝盖不适,医院诊断为滑膜炎,走路一瘸一拐十分不便,在其右肘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附近用针两三次后,便没有了不适症状。这就是左病右治、下病上治。
这里有一点要留意,《黄帝内针》书上强调左右是定格,不能违反,就是左边的病,一定要在右边治;右边的病,一定要在左边治。上下好一些,有通融余地,比如左手进针后效果不明显,还可以在左足继续用针,但是左右不允许。
我第一次体验黄帝内针,就闹了一个笑话。按照书本依样画葫芦,但没有真正明白书上所讲内容,颈椎不适,就请朋友在双侧手足腕踝四个地方同时下针,本来信心满满,却发现效果平平。晚上回去重新看书,才搞清个中缘由。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这个理明白了,那么,前病后治、后病前治,是不是也是一个理呢?比如患者左侧后腰疼痛,一般考虑循行腰背的太阳经及督脉,采取左病右治、上病下治方法,可以在手部或足部的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用针。但是如果用后病前治的方法,后腰对应到胸腹恰好是阳明经区域,在手部或足部阳明经用针,同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反之,胸腹的不适也可以在腰背的经络用针取穴。比如患者胃痛,不适症状在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区域,对应到腰背,正好是太阳经和督脉。那么,在这两处用针,也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以此类推,表病里治、里病表治,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的思路用针?人的身体,是不是处处有上下、左右、前后、表里?悟通了这个理,就明白了黄帝内针这两条总则的妙用。有一点不能忽略,任何时候运用这两个法则,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同气相求的基础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