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建筑艺术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明代出现了西式教堂,如清初的圆明园“西洋楼”,尽管由西方画师设计,但其风格主要受到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影响,水平并不高。真正促使西方建筑潮流涌入中国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本世纪初,随着西方近代和现代建筑的发展,洋房在各大城市的租界大量涌现,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年代以前,建筑风格以古典主义为主,模仿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如上海外滩的英商汇丰银行和北京的清华学堂大礼堂。接着是集仿主义时期,如沙逊大厦和国际大厦,虽然带有折衷主义痕迹,但如国际大厦则已接近现代摩登建筑。


进入二三十年代,建筑形式转向现代主义,江海关、沙逊大厦和国际大厦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中江海关和沙逊大厦带有折衷主义影响,而国际饭店则代表了纯粹的现代建筑风格。例如,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现代建筑相似。


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前,除东北地区受日本影响的“兴亚式”建筑外,建筑活动相对较少。此时,中国建筑师开始探索“民族形式”建筑,有三种主要尝试:



    模仿古代形式,如南京中山陵和北京燕京大学未名湖塔,以钢筋混凝土呈现,如中山陵是青年建筑师吕彦直的创新之作,其设计融合了中国古式与纪念性。
    在大型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如上海市政府大楼和北京协和医院,虽然有时西化与传统结合得不协调。
    简化形式,接近西方现代建筑,如南京原外交部大楼,体现了对传统装饰图案的局部运用。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建筑艺术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新的功能需求、技术和全球化影响为中国建筑提供了学习西方现代建筑的机会,推动了本土建筑的创新。同时,新一代建筑师在寻求民族化的表达,尽管面临挑战,但这些尝试为新中国建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典与现代建筑之间的桥梁。




扩展资料

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在近代以来已逐渐淡出,新建筑已成了中国建筑的主导方向。新与旧、中与西这两对矛盾的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出现了,诸如工厂、车站和新式住宅大量涌现,以及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新建筑材料及与之相应的新结构方式、施工技术等的应用,极大地冲击传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业施工为主的建筑方式;另一方面传统建筑类型如宫殿、坛庙、帝王陵墓、古典园林等都停止了建造。这一切,都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人们的审美情趣等也发生的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