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满足了消费者的什么需求

如题所述

足球经济(Football economy) “足球经济”就是以足球及其相关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它通过球员的交换,足球相关产品的流通来实现。在现代足球经济中,最重要的商品是球员,而球员成为商品是足球商业化的必然。一个俱乐部培养一个球员,要承担球员的一系列费用,这与生产者在商品生产中投人生产资料相似;商品价值的实现也是通过球员这一商品的“流通”来实现的,当球员被他所在的球会卖出时,球员的身价即为这种商品的价值。随之又产生了在足球领域中流通的其他的产品,如球衣的开发权,球赛的转播权等等。“足球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其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很强,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足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制造业、广告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而这些关联性正是体育产业的特性,“足球经济”作为现代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好突出表现了这种特性。因此,“足球经济”业已成为了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足球的发展离不开赞助商和球迷——赞助商无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产者,他们将足球用金钱包装过后,大肆推销;而球迷则是消费者,为了足球,球迷几乎算得上是“千金散尽还复来”、“衣带渐宽终不悔”。足球,则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间商;它用自己的本钱和魅力吸引着双方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足球场上所谓的双赢——赞助商从球迷或者其他的渠道通过足球获得利润,达到资金有效利用与流动,避免资金库存,此乃一赢。球迷心甘情愿拿出“爱的奉献”,“三年的积蓄可能只买到门票一对”;但是他们通过足球,通过足球的刺激与激烈,在空虚的心灵和精神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此乃二赢。综上所述,便为双赢。足球经济里的强强联合其主要的目的与作用就是: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无限的金钱达到一定限度的合作,谋求胜利需要的“3分”。足球经济之再就业可以加速球星的流动,增强其生活本领,提高风险意识,加快足球经济市场的美元调整。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引来一连串的经济问题,通货紧缩、商品库存急剧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于是,经济部制定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也就是积极开发社会主义公民之消费欲望,促使其宣泄其膨胀的购买力,从而达到供求平衡。 中国足协更是不甘寂寞,在市场经济相对疲软的情况下,足协却积极扩军,将甲A从12支增加到14支。俱乐部的增加意味着球迷群体的增加,反之,球迷消费也就可以让足球经济“更上一层楼”。扩大内需,足协从其衣食父母下手,不可谓不心狠手辣。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两方面的东西”,所以说,足协偏激和畸形的“扩大内需”和球迷的“心甘情愿”是一个难以说得清的相互满足理论——说白了,还是那个老掉牙的谚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扩大内需增加了足球经济市场的财货积聚,为足球经济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和经济来源。足球运动具有其它消费行为所没有的最大优势-------就足球经济是最大的消费群体。世界上至少有10亿以上的足球迷。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痴迷地消费着,享受着足球给予的快乐。 足球运动解决了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并且很好地解决了部分人部分家庭的收入问题。国际足联2007年6月31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有2.7亿人从事足球运动,其中包括2.65亿运动员和500万裁判员、教练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亚洲球员人数达8500万。首先,足球运动对于场地的面积及质量要求很高,也极大地促进了体育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世界杯,足球职业联赛,甚至是其它一些纯娱乐性质的比赛,都需要足球场及其它一些相关的设施。 其次,足球运动也带动了足球制造业,运动服装制造业的迅猛发展。阿迪达斯是世界著名的品牌。阿迪达斯品牌无疑是目前足球领域叫得最响的运动装备之一,多年来一直成为世界杯甚至奥运会的主赞助商,这为其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销售业绩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足球运动方面创造的商业价值是很好很高的。它生产的足球、运动服等很受世界球迷的喜欢,销量一直很高。 第三,足球运动的巨大消费额也促进了国家税收的增加,促进了国家财政的有效运作。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体育正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项统计资料表明,体育的商业运作,已成为许多国家促进国民消费、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意大利通过发展足球产业,使体育跻身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前十名。其市场交换量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达到了24万亿里拉,人均消费320美元。英国体育总收入达68亿英镑,英国政府从中得到了24亿英镑左右的税收。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发展投资的五倍。 第四,足球运动也逐渐进入全球化时代,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外汇储备。据统计足球运动员已经成为巴西大宗出口“商品”,在过去10年里巴西球员转会国外已经为巴西获得了10亿美元的收入。 从1994年到2005年,巴西足球运动员一直是巴西最为诱人的出口“商品”。2005年,巴西足球运动员出口价值1.58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55%。这一年中,有804名巴西足球运动员转会国外。去年,巴西桑托斯队的罗比尼奥前往西班牙皇家马德里的转会费创下了2500万美元的记录,其次是转会到法国里昂队的克鲁塞罗队的弗雷德,价值1800万美元。 第五,足球运动的流动性很大,在城市之间,在国家之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足球导致了人流的大范围转移。随之而来的就是所有人的吃住行问题。解决这么多人的这么多问题,很显然,将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大范围的全面发展。足球比赛日将成为球迷的节日、城市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不仅在舒适的体育场尽情享受“足球大餐”,而且还会纵情的消费着,在商场、酒店、旅游景点及娱乐场所享受到最优惠的价格和最优质的服务。 第六,足球运动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但足球运动又具有极强的流动性,所以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并不能亲临现场,绝大多数人不得不依靠媒体的转播或是直播。此时,媒体异常活跃,收视率会很快提高。近两届的世界杯足球赛,电视观众高达30亿人次。拥有贝利、贝肯鲍尔、马拉多纳、罗纳尔多等众多天王巨星的世界足坛,时时给人们带来惊喜和狂热,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传媒、投资人、赞助商的目光。 第七,足球运动是和平的竞赛,它具有很强大的公益性,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平,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2
体育消费市场化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必由之路:
体育消费怎样通过市场途径得以实现?满足体育消费的体育产品泛指能够满足人们参与、观赏各种竞技运动、健身运动需要的一切有形、无形的东西。当一个人花钱观赏某种技术体育项目,比如观看一场甲A足球比赛时,他花钱购买到的是整个比赛给他带来的无形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兴趣的追求、情绪的宣泄、心理需要的满足。如果一个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与情感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该消费者花钱观看甲A比赛的动机便越强,因而他不断地产生这种特殊购买行为的可能性便越大。同样,当一个人花钱亲身参与到某一体育项目中进行体育锻炼时,他的这种购买行为让他得到的是什么呢?得到的是情感上的愉悦以及对身体健康的希望。可见,体育产品的核心是它能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
一旦人们为了满足其自身的某些体育消费需要而必须通过付费的方式去获得相应的体育产品时,一个重要的行为便必不可少,这种行为就是“交换”。交换是市场的核心概念,没有交换便没有市场。当观赏竞技比赛或进行体育锻炼必须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行为才得以实现时,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项目便被赋予了当代体育产品的概念,计划经济下的体育运动便被赋予了市场经济下的体育市场的概念。
体育实际上是否通过交换而被消费?或者说,体育在现实中是否已经具有市场的特征?要回答这一问题,只要简单地看看体育的发展过程便不难清楚地找到答案。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体育设施、体育队伍、体育竞技比赛均在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下运行。体育设施虽然极为不足,但是人们使用体育设施不需要通过货币媒价来实现,竞技比赛虽然很少,但人们观赏比赛基本无需付费。在那个时候,体育消费无论是作为体育实践还是作为体育观赏都不需经过交换,体育当然也就没有市场的特征。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前述情况业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足球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仅仅五年的光阴,便发展成为年产值近7亿元的第一大体育项目,而在此之前,国家给中国足协每年的经费才不过500万元左右。足球还是那个足球,足协还是那个足协,为什么短短几年便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个中缘由,不是因为找到了“芝麻开门”的暗语,而是“市场化”产生出来的巨大魔力。今天,谁都知道去足球现场观看比赛必须付费,赞助商要在足球比赛现场获得其广告的暴露度必须付费,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而想转播足球比赛必须付费。付费使足球比赛这一体育项目变成了体育产品,这种产品只有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才能获得。这样,发端于足球并以交换为核心的体育市场开始形成。
消费人口的多少决定了体育市场规模的大小。中国人口数量多,对体育产品具有消费欲望的潜在消费者在中国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获得“健康”、“活力”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观赏竞技体育实现心理与情感的满足则日益成为当代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潜在的体育市场规模极大。
体育的市场化必然要求体育设施使用的货币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观念的改变,体育市场容量将十分可观。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体育市场的年规模已达4000亿美元,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早在十年前,美国的体育市场规模就超过了石油化工、汽车等市场。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起,世界各国众多城市争办奥运会已成为全球一大景观。在中国,仅1998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和足协杯赛的观众就达500多万人次,创造了近亿元的收益。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目前的体育市场容量固然微不足道,但市场潜力却不可低估。体育消费的市场化会随着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