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原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通过自身的学习,深度了解比较优势原理,已用在自己身上,看能发挥出什么效果,下述为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假设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历史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即劳动成本的差异,各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日其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劳动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就能获得比较利益。这个建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阶段,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槽对优势,即使处在劣势的也能找到劣势中的比较优势,从而,各个国家就可根据相对优势安排生产,进行贸易。这样,“比较优势论”就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但是,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是由劳动生产力所决定的比较成本差异造成的,他并没有考虑其它生产要索的影响。因此,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歌尔在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资源禀赋学说,这之后又被俄林接受并加以发展,形成赫一俄理论“。该理论指出:各国由于资源(要素)禀赋不同,由此决定的要素相对价格也不同,这样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要素比例也就不一样,因此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即相对价格较低的生产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在此基础上,一国通过自由贸易和如此安排的专业化生产,就可使该国福利水平提高并使全世界的产品达到最高水平。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比较优势学说又有了新的内容,除了劳动、资本等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外,信息、人力资本等因素也成为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对高新技术的占有,不仅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降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交换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