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用文言文怎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1

1. 用古文怎么说

“用”字在古文中也是“用”。

用 yòng

释义:

1、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使~。~心。~兵。~武。

2、可供使用的:~品。~具。

3、进饭食的婉辞:~饭。

4、花费的钱财:费~。~项。~资。

5、物质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

6、需要(多为否定):不~多说。

7、因此:~此。

古文中的“用”:

1、《明史·詹荣传》

二十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贡使留甘州者九十余人,总兵官杨信驱以御寇,死者十之一。荣言:“彼以好来,而用之锋镝,失远人心,且示中国弱。”

白话译文:嘉靖二十二年,(詹荣)以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国派遣的贡使九十多人滞留在甘州。总兵官杨信驱赶他们与蒙古军队作战,战死十分之一。詹荣上疏说:“鲁迷国为双方交好派来使者,我们却驱赶他们与蒙古兵作战,这样做会丧失远方的人心,况且让人以为中原国家实力弱小。”

2、《新唐书·张文瓘传》

绩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白话译文:李绩说:“你不要疑忌。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

3、《淮南子·道应训》

故曰:无细而能薄,在人君用之也。

白话译文:所以说,没有地位低微而且能力微薄的人,关键在于贤能的君主是如何利用他们。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用品 [ yòng pǐn ]

使用的物品:生活~。办公~。

2、日用 [ rì yòng ]

日常生活的费用:一部分钱做~,其余的都储蓄起来。

3、中用 [ zhōng yòng ]

顶事;有用(多用于否定式):这点事情都办不好,真不~。

4、用力 [ yòng lì ]

用力气;使劲:~喊叫。~把门推开。

5、不用 [ bù yòng ]

表示事实上没有必要:~介绍了,我们认识。大家都是自己人,~客气。

2. "怎么"用古文怎么说

“怎么”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同意义、不同用法,对应文言文的表述也就不同。

我们可以将各种不同意义归纳为代词性质和副词性质两种类型。

1、当“怎么”表示“为什么”、“如何”时,询问目的、原因,途径、方法,属于疑问代词性质。

如“怎么不说话?”“怎么不回家?”文言文可表述为:“曷不语?”“胡不归?”

如“怎么回答?”文言文可表述为:“何以对?”

2、当“怎么”表质疑、反问等意思时,属于疑问副词性质。

如:“你怎么能轻视我?”“怎么能这么说?”文言文可表述为:“尔安敢轻吾?”“岂出此言?”

总之,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词语并非绝然一对一的关系,熟练掌握了文言虚词之后,完全可以根据语境来确定表达方法。

3. “对于读书来说”用文言文怎么说

“对于读书来说”翻译成文言文为“其于读书也”。

【学习文言文写作的技巧】

1. 多读经典范文。觉得不好挑的话,就多念念大学《古代汉语》课本里的选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一些鼓吹“传统文化”的教授文人或民间“国学”从业人士,这些人喜欢写些半文不白的文字,学习请慎重,不要因为其名声或招牌便引为范文,实际上这些文字良莠不齐,其中的大多数,还不如旧时电报风雅。

2. 注意积累虚词和结构性的用法(句型),并且练习。这些极为关键,因为文言不是把白话字字对应成“古语”即可,而是有语法上的结构性差异。《文言虚字》、《文言句式》之类的书出得很多,有不少还是大家执笔,多翻翻没有坏处。而且不能光看,要自己动笔练一练。可以自己把书中例子或习题译成现代汉语,放两天再回译成文言,这是很古典的训练方法。

3. 典故和习语不仅要积累,还要思考其合适的用法。千万不要拼命堆砌,因为堆砌这些东西很容易,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诱惑,好像很快便能做出一篇“漂亮”的文字。但实际上这些材料要服从于文章的整体需要。很多人写“文言”,直接把今天流行的成语套用,此法极为俗陋,尤其应当避免。

4. 虚一点的呢,读读历代的文论也有好处,可以培养气质,熟悉常见概念和美学范畴。如有余力,这方面可以做点功课,比如每日念念《文心雕龙》。

5. 最后,心态要谦虚,要选择合适的目标。对现代人来说,由于语言的演变,文言写作已成为技巧性很强的一门“手艺”,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是客观的困难,不必强求。恰当地运用一些古典元素,用现代汉语书面语体写好一篇典雅切题的现代文,也很不错了。硬写一些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文字,意义不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