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子女不愿意回家?

如题所述

“断亲族”用来形容跟亲戚少有往来的一类人,在90后、00后之中,似乎越来越多。尤其是大学生,毕业后很多人不爱回去过年,主要有以下原因。往返成本高,礼尚往来成本高。放假时间有限又比较集中,票难抢、票涨价,大多数毕业生的收入一般。考虑到走亲访友要买礼品,加起来足以让人有压力。明明回家却不露面,显得不礼貌。可是两手空空既让人挑理,又让自己拮据的处境显得尴尬。

调休制加深了打工人的辛苦指数,很多人不想折腾。当代毕业生的工作节奏,通常是上代人难以想象的。调休等于把本该休息的时间串过来,工作日要“连轴转”。忙了一整年,想到路上耗费很久,回家后也要忙这忙那,对于辛苦的打工人只想真正休息几天。家长缺少意义的唠叨,是阻挡子女的重要原因,尤其以催婚、催育为典型。毕业生只想跟家人安静地相处,却总是被拉去相亲。「春节来临,身边的人都很期待回家, 但对我而言,家并不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而是一个让我不太想要“停靠”的地方……」家,本该是温暖的港湾,却变成了愧疚和伤痛的源头。这是为什么?「从小压抑的家庭环境和父母间无休止的争吵,让我感觉很疲惫。但每当我想到这些又会产生深深的愧疚感,感觉我不应该埋怨他们。这种愧疚感让我感觉更不舒服!我没有做错什么,甚至受到了源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但为什么自己还要去‘背锅’,被愧疚感笼罩?」……一次和朋友的聊天中,她向我这样倾诉。朋友的倾诉引发了我许多思考,现实中,许多子女都会感觉愧疚父母,因为这份愧疚感,他们不允许自己在父母面前表达负性的情绪和感受,更不允许自己「说父母的坏话」。每当对父母产生负面的感受时,往往是以自责、愧疚的方式收场。对父母的愧疚感「绑架」了我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子女对父母的愧疚感从何而来,应该如何摆脱?希望能够给被愧疚感「绑架」的你们,带来一丝安慰。01 子女对父母的愧疚感从何而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对父母的愧疚感往往与人们自身「内摄」的防御机制有关。内摄是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信息的过程。通过内摄,我们对重要他人形成原始性认同。就像是婴儿会有意识地模仿父母一样,我们在早年的生活中,都会通过这种方式「融合」父母。内摄的好处在于,认同强大的父母,能够让脆弱的孩子获得生存的安全感。但当内摄使用不当时,便会产生愧疚、自责。比如成长在功能不良家庭中的儿童,因为内心认同父母的言行,他们往往不会接受自己的养育者冷漠、无力或伤害自己的事实,而更愿意选择相信:父母没有错,是自己的问题。把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能够避免「父母不完美」所带给自己的焦虑感。但与此同时,这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愧疚感:是因为我没有做好,事情才发展成现在这样。许多成年后的子女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调解父母的矛盾,改变有问题的家庭。正是因为他们一直认为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固执的相信只要自己做些什么,事情就会变得不同,但这样只会让子女感觉更受伤害。因为固着的家庭模式很难被一个成员所改变,为有问题的原生家庭负责,只会让我们更感无力和自责。02 如何摆脱对父母的愧疚感?1.接纳内心体验过度认同父母,往往伴随着自我感受的压抑。即使是自己受到了伤害,也会因为认同父母而否认自己受伤的感觉。而试图控制痛苦的情绪或心理体验会适得其反,压抑这些感觉最终会导致更多的痛苦。比如:我内心对父母感到失望,但我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想,这让我很愧疚,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接纳内心体验,承认和拥抱你的想法和情绪,不去评判它们。2.客观认识父母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父母也是如此。客观地认识父母给予的爱与伤害,不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因于自身。承认父母的局限性,这对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而言是一件「恐怖」的事情。然而对于已然长大的我们来说早就不是了。3.确立自我边界内摄的防御机制令我们内心与父母「融合」,在这种「融合」的状态里,家庭成员区分不清彼此,我们也误以为自己应该为父母的生活负责。摆脱愧疚感,需要我们从这种与父母「融合」的状态中分离,把彼此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确立自我边界,把他人的人生还给他人,把自己的人生还给自己。

有些家长不考虑子女成家到底能否过得好,只是着急“完成任务”。本质上真的是为儿女好吗?而且一些父母的催促是没有下限的,结婚以后又催生,催完第一个又催第二个、第三个。亲戚中的人情世故令人反感。有大学生说得很直接:自己并非抵触农村生活,而是讨厌那些没礼貌的亲戚。你过得不好,他们挖苦;你过得好,他们酸。
更无奈的是,许多人只是因为自己“岁数大”、“有辈分”,就在别人面前找存在感,习惯性地说教或者攀比。你甚至能从儿童、晚辈的受尊重程度,看出家长在家族里的地位。教育培养了独立思维,当代学生的认知程度比家长这代有明显提升。如果聚在一起只是进行无谓的比较和讨论东家长、西家短,等于浪费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