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闭症有哪些病因?

如题所述

儿童自闭症主要表现在儿童对正常儿童应该喜欢的事物不感兴趣,不与他人进行交流,多数时间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儿童自闭症是儿童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其重要特征,现今由于种种的原因导致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那么到底自闭症的病因有哪些呢?该如何预防呢?
1、自闭症病因盘点
1、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对孤单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患本病的儿童同胞中有2%-6%患本病,单卵双生子同病率高达36%。
2、环境因素:
早年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
或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发生爱好。
3、家庭因素:
父母是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较聪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强逼倾向,对孩子冷淡和顽固,家庭缺乏暖和。
4、脑器质性损害:
如产伤、宫内窒息、感染、中毒等,15%-50%的患儿伴癫痫发作、脑电图异常、脑CT、磁共振有非特异性改变。
有的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躯体畸形等。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能与自闭症发病有关。
上述是小编介绍引起自闭症的一些病因,那么在预防方面有哪些好的方法呢?学习了解一下。
2、自闭症应该如何预防
一、缺乏交流和关爱是自闭症儿童的病源所在,家长要积极地创设机会与孩子沟通。每天保证有固定的时间单独跟孩子交流。
家长可选择在饭后、睡前与孩子交谈。时间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因为这段时间孩子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谈话的内容要以孩子喜欢的话题为准。
平时,选择一些能激发孩子交往愿望、培养良好交往技能的读物进行亲子阅读。还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亲子游戏,以唤醒孩子对交往的渴望。
二、父母、长辈以及家园间的教育方法不一致是自闭症的催化剂,内外统一教育观念很重要。
教育方法不一致的表现有:祖辈溺爱,认为孩子胆小、内向是个性的表现,长大了自然会好;父母严格,采取一切手段干预孩子的行为。
这样做不仅使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使之更加严重。此时,家长要做的是多角度地观察孩子,与同龄孩子做相应的比较,客观地评价孩子,找到差异,反思自己的教养方法。
多向孩子的老师了解相关情况,听听老师的建议。
三、自卑是自闭症儿童的强力杀手,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品质。自闭症的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因此一个表扬、鼓励对于一个自闭症儿童来说,意义非常大。
成功体验对自闭儿童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家长要降低标准,为他创设成功的机会,努力去挖掘、放大他的优点。
如:孩子自己吃饭时,哪怕吃得满地都是饭粒,也要肯定地说:“你会自己吃饭了,好厉害!”只要是行为意义积极的,都及时给予口头肯定、鼓励。
四、缺乏交往能力是自闭症儿童的最大障碍,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交往空间。自闭症的孩子喜欢躲在角落里,不愿与人交往,或缺乏交往的技巧。
家长应创设一切机会,放手让孩子去接触身边可以接触的人,开阔视野,丰富经验。节假日多带孩子去公园玩耍或者参加同龄孩子的聚会。
如有条件的家庭还可在家中养些小动物,让孩子在养育动物的过程中,减轻交往的恐惧,提高交往能力。
放松心情、放平心态,除去消极的意念,积极地试用以上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走出封闭狭隘的空间,走向广阔的天地。
总结:自闭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预防及护理,对于孩子的关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工作上,希望对于孩子身心都要照顾到!
3、自闭症的表现症状
1、严重缺乏社交能力
与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不同,自闭症患者先天就缺乏正常人与生俱来的社交能力,虽然可以说话,但不能与人进行正常交流。患儿无法辨认人,对自己的亲人和陌生人不会有太大差别,不会主动参与团体活动。
2、不能正常对话
自闭症患者不能直视交流者的眼睛,喜欢重复对方说的话,且不明白对话说话的含义,对别人的问题表现出答非所问。有的自闭症患者在30岁还在练习如何跟人打招呼。
3、不会表达
自闭症患者不会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更不能理解字面以外的意思。
4、爱好固执而狭隘
喜欢重复而单一地进行活动,如一刻不停地抛掷一枚硬币,把玩具小人按照特定顺序排成一排,他们并不觉得这些活动有趣但就是不断重复。
5、某一方面天赋异禀
自闭症患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如可以记忆非常复杂的数字组合、会解很难的数学题,或者在美术、音乐上驾轻就熟,但事实上并不理解其中的意义。
6、对外界反应异常
自闭症患者常常对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有的自闭症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出现恐惧、多动或少动、情绪波动大、哭闹不止、睡眠障碍等现象。
7、温馨提示
自闭症患儿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就越容易治愈。如果发现孩子有自病倾向,应该及时找神经心理学专家、临床心理科医生、儿科行为学专家、神经科医生治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8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最新一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瓦解症以及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影响社会交往和行为发展的发育障碍,通常在出生后的几年就会被发现。
大量研究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由生物学因素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中,遗传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遗传度为0.7-0.9。孤独症谱系障碍为多基因复杂疾病,数百个基因与其相关。同时,表观遗传机制也参与发病。
免疫因素也与该障碍有关
环境因素可增加个体发病风险,包括父母生育年龄大,第一胎或第四胎之后,母亲妊娠前肥胖或体重不足,母亲妊娠前和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病毒感染,服用某些药物,暴露于环境污染,先兆流产,宫内窘迫,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导致个体脑发育异常,包括额叶,颞叶等多个脑区灰质发育异常、杏仁核等多个脑区局部脑功能异常、面孔加工网络功能连接异常等,某些神经递质系统(如5-羟色胺系统)或神经肽(如催产素)等通路也存在异常,从而使个体出现面孔识别、情感认知、心理理论能力、执行功能、中央信息整合能力等发展受损,产生孤独症谱系障碍症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