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平等

如题所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

但是,女性的发展决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克服各种阻碍女性发展的障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克服传统文化对女性发展的束缚。

必须认识到,当社会从母权制转为父权制之后,男人就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就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男女之间始终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目前我们所说的社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以男以为中心”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男人总是处于优势和强者的地位,而女性呢,总是处于劣势和弱者的地位。

正因为几千年来社会的这种文化具有极强的“统治”与“被统治”的“主从关系”(男性是“统治者”,女性是“被统治者”),所以社会才提出“男女平等”这一口号,而且古今中外毫无例外。

应该说,新中国解放以来女性的地位从来就没有今天这样高过,我们的社会为此作了极大的努力。但是,是不是真地实现了男女平等了呢?

恐怕谁都不能、谁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

现实的存在告诉大家:即使在我们的社会中,离开真正的“男女平等”还需要经过一条漫长的道路。

关键是如何实现“男女平等”?各何改变事实上的不平等。

我想,除了社会要作极大的努力去克服和消除阻碍妇女发展的种种客观因素之外,作为女性来说,不能靠政策,不能靠等待,不能简单人依靠男人的“恩赐”,女性应该变得更积极、更主动,依靠自我的努力和奋斗,努力克服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束缚。

譬如说,在几千年男人的“统治”下,在“男人文化”的熏陶下,在女性身上形成了不少为男人们所“称赞”、所“高度评价”的人格特点。有些明明是弱点,然而,却被男人以最美妙的词句“包装”起来,于是,使不少女性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它,甚至还刻意地使自己向这个方向发展。因此,我可以非常武断地说:如果女性不注意克服自身这些“毛病”和“弱点”,要想真地实现“男女平等”,那只能是“天方夜谈”。

那么,作为女性来说应该消除哪些传统文化对自身的束缚呢?笔者认为,对女性的发展来说,应该努力克服以下三大弱点。

第一,要有强烈的成就动机。

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唐代诗仙李白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些诗句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没有雄心大志,有没有远大的抱负,这是其工作、事业成功的前提。

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往往将立志与男人联系在一起的。

譬如,很早就有“大丈夫当为国扫除天下,岂徒室中乎!”(那么女子呢?是不是就应该‘徒室中乎’!);很早就有“大丈夫志在四方。”(为何没有“大女子志在四方”之说呢?)

很早就有“男儿自古多离别,懒对英雄泪满巾。”(看来只有女子才会“泪满巾”,才会“婆婆妈妈”的了。)

很早……

总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明确地规定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所谓社会角色的分工,而且对于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女性们也很是心安理得地接受“男主外、女主内”之俗见,心安理得地将在外打江山、建功立业看作是爷们的事,心安理得地去作那些男性们“不屑一顾”的事,心安理得地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主妇式的生活。

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不少女性身上缺乏的是一种搞事业雄心壮志,缺乏的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成就动机:一种使自己去从事对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内部驱力。

不少女性因为缺乏成就动机,固而在以下方面表现出很多的弱点来。

太爱面子。有不少女性既害怕失败,也很害怕成功,所选择的工作往往是“挑战性”、冒险性不怎么太强的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女性的社会成功。

“眼光”不太远大。这类女性干工作容易得到满足,往往是在获得他人的赞许之后就“停止”了工作,而对于那些成就动机强的男性来说,不仅要得到他人的赞许,更以获得权力、地位和名誉为其最后目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愿竞争。这类女性一般愿意从事不怎么太激烈竞争的工作,愿意从事一些“人性”比较强的工作,如教师、保姆、护士等,而男性呢,则喜欢从事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之类的工作,男女性别之间的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将来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这类女性在完成工作过程中一遇困难,就要打退鼓,或是请示领导,或是寻求周围其他人的帮助,显示出较强的依赖性。

抗干扰能力差:这类女性一受到来自社会干扰,就会发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动摇原来的决心,因而成就动机不太稳固,持久性也较差。

一般来说,只有成就动机高的人才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才能获得社会的成功,才能获得发展的成功。遗憾的是,尽管社会在飞速地向前发展,对相当多的女性来说,观念仍未多大的变化,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在的心理障碍之一。

第二,缺乏强烈的竞争精神。

几千年以来,竞争这个词,似乎就是男性的专利。

如果是一个男人,好胜心强,不肯轻易认输,喜欢与他人决一个雌雄、比一个高低,也就是说富于竞争性,那么,人们就会以一种赞扬的口气、敬佩的眼光地说:“这个人真有一点男子气!”

如果是一个女人,什么事情不肯轻易让步,凡事要争个先,在男人面前也有股不服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势,有种力图胜过对方、压倒对方的精神,人们便会以一种迷惑不解的神情地说:“这个女人怎么一点都不象女人样?”“简直是一个泼妇!”

同样是一个竞争,发生在男人和女人的身上就有截然两种不同的评价,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恐怕就是与几千年来主宰社会的“男人文化”有关:即为了“确保”男人的统治地位,它要求男人做到强悍,敢冒险,好斗,富于竞争性;而要求女人呢,则是温顺、体贴和服从。

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女人的性格就变得越来有“女人味”:感情细赋,说话轻声轻气,动作也越来越温柔……

请看,心理学家们是如何来描述女性的特点的:“女人的天性比较娇弱,重感情;女人柔顺,凭直觉行事;女人热情,亦富于同情心;女人关心具体事物,也变化无常;女人较审慎,与之相应更文雅;女人勤奋不懈,同时不失女性柔情;她们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于是,在这种为社会共同认同的文化氛围的规范下,在男人面前、在领导面前、在众人面前,女人变得越来越顺从,“三从四德”便成为女人的一种美德,即使到了九十年代的今天,人们也不敢说,这种封建文化的余毒已经被消除干净了。

于是,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下,女人也就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不敢“冒进”,在大庭广众面前连个“NO”字都不敢说,也就更谈不上与男人进行“竞争”了。

因为缺乏竞争精神,女人便错过了许许多多自身的发展机会,失掉了许许多多锻练自己才能的机会,她们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开发,女人们的活力总是不象男人那样显示出来……

因为缺乏竞争精神,她们的社会地位“自然而然”地只能居于从属者的地位,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她们的发展,只能由强者的男人去安排……

为什么在现在上下各级的党政要员的选举中一定要规定女性占一定的比例呢?原因之一,就在于女性胆小、自卑,不敢起来与男子汉进行竞争。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要做到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作为女性,就应该泼辣一点、敢想敢说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精神振作,努力进取,促使自己更好的发展。故而为了真正的“男女平等”,在女性的人格特点中,应该多一点竞争精神,从小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发展竞争的精神。

当然,从社会的“大文化”来说,也应该变得宽容一点,不要再用“女人样”的规范去要求女性们。

第三,缺乏权力意识。

对“女性应该多一点权力意识”这句话,乍一听,因为不太符合国情,很不习惯,听起来就有点刺耳。

如果换一种说法,即使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如“希望女性多一点社会参与意识”,那么,人们就会感到“文明”得多了。

不过,细究一下,在“多一点权力意识”和“多一点社会参与意识”这二个概念之间,还是有共通之处的,而且,如果从加速实现“男女平等”这一意义上来说,“多一点权力意识”这一表达似乎更明快,更能反映女性本身的弱点,更快地实现男女平等的历史使命。

所谓权力意识,指的是通过某种手段的实施、以一种有意的方式去影响他人的能力或欲望。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它并不是男人的专利,对权力的一种欲望,乃是人类诸多基本社会动机之一。因此,对女性来说,权力意识决不是禁区,更不是一个大逆不道的词。女性同样可以想当、而且应该能成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

因此,作为现代女性,她们应该努力打破那种落后的、陈旧的观念。那种观念认为:“权力似乎只是男人的一种专利”,似乎只有男人才能配谈“权力欲”,似乎只有男人才能当这个官或那个官的。

因此,作为当代女性,还应该自己积极的、主动地改变社会的文化氛围,重新塑造女性的人格。因为自从男性从女性手中“夺权”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男人们,因而形成了适合男人统治的社会文化,在所谓“男的要像男的样,女的要像女的样”的不成文的“天条”中,女的就被要求为温顺、服从和体贴之类“被统治”的人格特点,男人则被要求坚毅、刚强、果断、有魄力之类“统治人”之类的人格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