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为什么总不领情?

如题所述

有人说,人之所以苦恼,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在于“施恩招怨”,也就是觉得自己白做好事了,别人并不领情,甚至还可能怨恨自己,所以常常有人感叹,“我对他那么好,没想到他会那么无情无义”。这样白做好事的人的确很值得同情,但有这种想法的人,却明显有些不智,做好事难道就为了得到对方的千恩万谢吗?那么,只能说你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做好事,比如助人为乐,完全是一种个体行为,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快乐,已经是一种回报了,何必再计较于别人领不领情。所以,人们才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曾经有一位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他周游了全球数十个国家,出版了十几部专著,可以说著作等身,而在担任领导工作期间,还扶持了无数遭遇困境的年轻人,其中有不少甚至都不知道帮助自己是这位学者,而他本人从来也都是默默地对自己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位学者之所以能施恩不图报,完全是心态使然,他做好事是想做,而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如果你的心态出了问题,即使你想做好事,想帮助别人,也会体现出很强的目的意识,你为的是得到别人对你的感激和回报,为的是树立自己在人群中的名望,为的是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长此以往,在帮助别人时总是挖空心思,那就实在有些病态了,你非要这样做,就注定会感到不快乐,因为没有人会配合你的这种矫情。
再者说,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还是在于他所取得的成绩,至于说做好事、助人为乐一类的事情只是辅助标准,否则,你只能算是一个好人,而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人,像这样没有什么成绩的好人,自然是容易被人辜负的,即便是他帮助过的人。

佛教理论告诉我们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种理念有助于调整人的心态,把自己的“前程”设置到了一个相对遥远的地方,立时见不到回报,也不要去想去问,因为着急看回报、要回报,那么,做好事往往都意味着一种交易的发生。
既然是交易的话,就别指望对方真心的报答你;而如果是真情、是真心帮助人的话,就要看得平淡点,不要总想着什么回报不回报的。当然,如果换到你的身上,那么,对于别人的帮助,则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这样,你的生命才可能时时得到润泽。其实,健康的生活永远是互助的果实,人们应该手拉手去采摘。
在这个讲求快餐文化的年代,拥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种心态的人已经如金子一般可贵了。有一段时间,网上非常流行校友录,在一家网站设置的“校友录”上,很多人都在上面建立了自己的“班级”,这种校友录的成立或许也有些功利目的。可是,也有很多纯粹是出于真情流露,想要联系感情的,有一位成立者的留言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生活中,一定有些什么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一定有些什么是我所无能为力的,一定有些什么再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所以,他做了一件好事,成立校友录,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把以往的同学汇集起来,在奔往前程的路上,他没有忘记过去,因此做了这件好事。
人人都是“太阳”,别人目前的烦恼和困难,只不过是阴雨天或黑夜,晴天或黎明迟早要到来,谁也不能替别人拒绝。阳光的心态要求人们的发展保持双赢的格局,别人的胜利与你有关,你的胜利也包含着外界因素。阻挡别人的阳光,也会使自己走进阴影,从而使人生逐渐暗淡。所以,我们要多对别人做好事。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成功者,大部分都保持着对生命的虔诚,他们都知道世事无常,真到了风雨飘摇之际,以往的一切都什么也不是了。别以为自己会如太阳般永恒,其实,即使太阳也有来自日食和黑子的困扰。因此,只为了自己而活的人,反而活不出什么精彩,反倒是那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人,前程却一定是光明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