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里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的区别和联系

如题所述

一、区别

1、分辨率不同

(1)密度分辨率表示的是影像中能显示的最小密度差别。

(2)CT的密度分辨率受噪声和显示物的大小所制约,噪声越小和显示物越大,密度分辨率越佳。CT图像的密度分辨率比X线照片高得多。

2、表示形式不同

密度分辨率能够区分开的密度差别程度以%表示。计算机体层摄影性能和说明图像质量的指标之一,如果计算机体层摄影的密度分辨率为0.5%,则表示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等于或大于0.5%时即可辨别出来,密度差别小于0.5%时,由于受噪声的干扰,就无法辨别。

二、联系

空间分辨力在CT设备中有时又称作几何分辨力或高对比度分辨力,它是指在高对比度的情况下鉴别细微结构的能力,也即显示最小体积病灶或结构的能力。在评价CT图像质量的时候,经常首先考虑空间分辨力。

CT图像由于检测器有一定大小,取样有一定距离,所以空间分辨力由X线管焦点的几何尺寸决定,而基本与X射线剂量大小无关。在X线剂量一定的情况下,空间分辨力与密度分辨力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不可能同时改善空间分辨力与对比度分辨力。

扩展材料:

医学影像学:X线、CT、MRI 成象技术与临床应用 

一、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是保存和传输图像的设备与软件系统,优点为:

1、保存了图像信息,便于日后再处理;

2、远离放射科的医生可随时调阅图像读片与诊断,提高了工作效率;

3、便于图像传递和交流,可开展复合影像诊断、多学科会诊;

4、可避免胶片在传递过程中丢失和出错,成为医院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5、节约胶片开支、管理费用,减少存放空间,从而进入无胶片时代。 

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通过计算器处理数字影像信息,常用时间减影法,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象技术。 

脑血管造影是将有机碘对比剂引入脑血管显示脑血管的方法,包括颈动脉造影和椎动脉造影。常用DSA技术,分别摄取脑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窦期图像。 

X线成像_电磁波,波长0.0006~50nm 

三、X线成象原理与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及人体组织结构密度和厚度的差别有关,与成像有关的特性:

1、穿透性X线成象的基础。电压愈高,穿透力愈强; 

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的基础。X线激发硫化锌镉、钨酸钙等发出荧光;

3、感光效应X线摄影的基础。溴化银中的银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银,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

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的基础。X线射入人体,引起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 

四、X线图像特点:

1、灰阶图像;

2、重叠图像;

3、放大图像;

4、可有失真。 

五、灰阶影像是以光学密度反应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图像上的白影与黑影除与厚度有关外,主要反映组织密度高低(密度高呈白影,密度低呈黑影)。

六、荧光透视

1、优点:可转动患者体位;了解器官动态变化;操作方面,费用低; 

2、缺点:对比度和清晰度差;缺乏客观纪录。 

七、X线摄影

1、优点:对比度和清晰度佳; 

2、缺点:无立体概念;无法观察功能。 五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体内产生人工对比,常用对比剂: 

八、高密度对比剂

1、钡剂:医用硫酸钡; 

2、碘剂:无机(碘化油、碘苯酯)、有机(离子型如泛影葡胺;非离子型如碘必乐、优维显)。 

离子型对比剂具高渗性,毒副作用大;非离子型低渗性、低年度、低毒性。

九、低密度对比剂空气、O2、CO2 

十、造影方式

1、间接引入:IVP; 

2、直接引入:口服、灌注、穿刺注入。 五临床应用胃肠道、骨骼系统和胸部多选用。 

十一、CT成像_用X线束对人体某一层面照射,测定透过的X线量,数字化后经计算机得出该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再重建图像。 

1、CT图像特点

(1)优点:密度分辨力高、量化的说明密度高低程度的量值(CT值)。

(2)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

(3)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 

2、人体组织CT值

(1)水:0 HU;

(2)空气:_1000 HU; 

(3)脂肪:_90~_70 HU; 

(4)软组织;20~50 HU;

(5)骨:+1000 HU。 

3、临床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缺血性脑梗死与脑出血。

(2)框内占位性病变、鼻窦癌、鼻咽癌等。

(3)肺癌和纵隔肿瘤。

(4)肝、胆、胰、脾、腹腔及腹膜后间隙及肾上腺及泌尿生殖系统。

(5)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或远处转移。 

十二、MRI成像_磁共振信号有T-1、T2、和质子密度等参数,由这些参数构成MRI图像。 

T-1-终止射频脉冲,则纵向磁化逐渐恢复到原状,此过程为纵向弛豫,恢复所需时间为纵向弛豫时间,简称T-1。以T1参数构成的图像为T1加权像(T-1-WI)。 

T2横向磁化也很快消失,此过程为横向弛豫,所需时间为横向弛豫时间,简称T-2。以T2参数构成的图像为T2加权像(T2-WI)。 

1、MR信号的产生在弛豫过程中,质子吸收RF脉冲组合的能量释放产生MR信号。通过调节成象参数TR和TE,及可分别获取主要反映T1、T2及PDWI对比的MR信号,由此产生T-1-WI、T2-WI或PDWI图像。

(1)T-1-WI上呈高信号亚急性血肿、脂肪、蛋白含量高、黑色素; 

(2)T-2WI上呈低信号钙质、空气、流空、脂肪及蛋白质含量少的。 

2、MRI图像特点

(1)多参数灰阶图像;

(2)多方位断层图象;

(3)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在成象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呈无信号黑影;

(4)MRI对比增强效应:顺磁性物质作为对比剂可缩短周围质子的弛豫时间,称质子弛豫增强效应;

(5)伪色彩的功能图像。 

3、MRI检查技术

(1)序列技术;

(2)自回旋波(SE)序列;

(3)梯度回波(GRE)序列;

(4)反转恢复(IR)序列;

(5)平面回波成象(EPI)。 

4、MR水成象技术用很长TR和很长TE可获得重T2-WI,使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呈高信号,背景的其它组织呈低信号而形成良好对比。

经重组可使含液体器官或间隙呈高信号,获得犹如造影效果的图像,即MR水成象,包括MRCP、MRU、MRM等。  

5、临床应用

(1)脑与脊髓疾病;

(2)肺门与纵隔淋巴结;

(3)心脏大血管内腔;

(4)诊断乳腺癌;

(5)清晰显示软骨、关节囊等结构。 

6、各系统检查首选仪器

(1)骨骼平片首选,进一步CT;

(2)关节MRI; 

(3)呼吸系统平片首选,进一步CT;

(4)急腹症平片首选,进一步CT;

(5)腹部闭合性损伤超声、CT;

(6)食管病变钡餐造影; 

(7)胃、十二指肠超声、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8)肝超声和C T首选,进一步MRI,也可做肝动脉造影;

(9)胰腺超声、CT。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医学影像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